“这是一场不能迟到的音乐会。因为,船会准点出航。”“海上钢琴师”宋思衡说。

5月15日晚,北外滩3.4公里的滨水岸线,回荡着温暖空灵的钢琴声。在游船“申城之光”上,宋思衡坐镇舞台中央,带来“双城之光”游船钢琴交响音乐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思衡“双城之光”游船钢琴交响音乐会现场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音乐交流活动此起彼伏。曾在上海和巴黎学习、生活的宋思衡,也用这场音乐会,锦上添花——他的双城生活构建起了音乐会的故事线,每一首乐曲都是一章关于双城岁月的听觉诗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首德沃夏克《新大陆》钢琴协奏曲,拉开了音乐会序幕。

这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职第一年所作,表现了一位捷克人对美国这片“新大陆”的印象,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宋思衡出生、成长于上海,2002年,20岁的他首次踏足巴黎,在此度过长达十余年的学习生涯。也因此,他对这首作品有着特殊的共鸣,“我在巴黎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同时,又似乎与我的家乡上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杯红酒,开启了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四重奏》第三乐章的演奏,也牵扯出了宋思衡对往事的一段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刚在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大赛夺冠的宋思衡,登台塞纳河畔的夏特莱大剧院,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当时,宋思衡紧张又忐忑,上台前,乐团首席递来一杯红酒,让他放松,“我犹豫了一下,一饮而尽,结果,当晚的演奏非常放松自如。”回忆往事,他笑说,“酒神永远是和音乐在一起的。”

“我在巴黎时,常梦回上海,在上海时,又几度梦到巴黎,常常分不清自己究竟身处其中哪座城市。”这场音乐会,是对宋思衡人生中几个重要瞬间的一次回响。

这也是宋思衡第一次在室外的游船上表演音乐作品。从法国作品《卡门》《月光》到中国作品《黄河》,音符在他的指尖跳动,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音乐会上,身兼作曲之职的宋思衡,还首演了自己未正式发表的《最后的钢琴诗》。当他奏响为虹口北外滩特别创作的《申城之光》时,黄浦江边的霓虹灯打出“我爱上海”的字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思衡与现场观众大合影

为打响虹口音乐品牌、深化“北外滩艺术岸线”品牌建设,虹口在去年举办北外滩“屋顶音乐会”的基础上,举办了北外滩“流淌的音符”系列音乐会。宋思衡游船钢琴交响音乐会是其中的重要一场,结合了舞美、灯光、江景等设计,生动展示了北外滩的别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