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孕育出了许多独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中俗语谚语就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俗语是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它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是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生活智慧和经验,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文化、风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语一般有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易于传播的特点,所以才能一代代流传下来,有些至今仍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俗语就是提醒我们可以根据朝霞和晚霞的出现情况,大致判断未来的天气状况,以便做好相应的出行和生活安排;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则是从养生的角度告诉我们吃完饭后进行适量的散步活动,有助于消化和身体健康;

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来表示在处理事件时因小失大的错误处理方法。

当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有些俗语也逐渐被淘汰或者脱离了它的本意或者被赋新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好比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老牛吃嫩草”这句俗语,就是如此。

“老牛吃嫩草”其实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只要提到这话,大家心领神会的会往男女关系上想。

通常被用来描述一些关系亲密且年龄差距比较大的男女,带有一定的讽刺调侃意味。

苏轼就调侃过张先老牛吃嫩草,80岁了还娶了一个18岁的小姑娘作媳妇儿,写下“一树梨花压海棠。”

可是这个俗语它原本的意思并不是如此,它最初的来源却与牛的生活习性紧密相连。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古代更是一直是以农业为主。而“牛”是农耕文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靠土地过活的百姓,根本离不开牛。

用牛来耕田效率比人力可高多了,所以牛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甚至牛命比人命还值钱。

“诸侯无故不杀牛”、“盗马者死,盗牛者加”、“以人命抵牛命”的刑律条文,就可以想象牛的重要。

这么重要的牛,当然喂养起来就要格外的注意了。针对一些上了年纪、牙口不好、胃消化能力差的老牛,芳香细嫩的小草显然更加适合它们。

为了让牛保持体力干活,老牛用嫩草喂养的习惯就流传了下来。

这便是“老牛吃嫩草”这一说法的最初来源,它其实是对生活的一个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耳熟能详的俗语还有下一句“吃鸡要趁早”,这句也同样富有深意。

鸡是重要家禽之一,它不仅能提供营养丰富的鸡蛋,还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古代有条件的农户基本都会养几只鸡。

鸡肉的味道与营养价值,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如果是一些养了几年的老鸡,不仅要花很长时间炖好,而且吃起来口感也很差,肉都是柴的。

新母鸡则不一样,肉质鲜嫩汤汁可口,营养价值还高,要打算吃鸡的话,最好是趁早杀,不然等它长老了就不好吃了。

所以“吃鸡要趁早”这句俗语,反映了古人对资源合理利用的智慧,也寓意着要珍惜当下、及时出手的人生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应该果断地抓住,不然拖拖拉拉等到最后什么都晚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样来看,就和“花开堪折直须折”这句诗的意思差不多。

老祖宗的这些俗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递。

正确运用俗语,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