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金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16日,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特邀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为“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作题为“广东非遗保护: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专题授课。

讲座伊始,宋教授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遗产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明确回答了中国非遗保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办的问题。非遗保护本质上是一项凝心铸魂工程,来源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和“留住乡愁”的愿望,旨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只有采取系统性保护,实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让非遗在当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宋教授介绍了广东非遗的概念。广东非遗是广州人民世世代代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广东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广东智慧、广东精神、文化自信的体现。讲座现场,宋教授介绍了广东的非遗项目,如中药文化、潮阳英歌、高州木偶戏、粤剧、粤曲、咸水歌、春节(行花街)、龙舟、庙会等。

最后,宋教授强调了非遗保护的内涵,即非遗保护就是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宋教授以中国戏曲、庙会等为例,指出非遗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保持非遗活力的重要一步。

宋教授认为,非遗生命力以创新力、传承力和传播力为主。创新力是非遗传承者适应环境变化,对非遗主动发展的能力。传承力是非遗传承者代际互动交流的能力。传播力是非遗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能力。在三种力量中,创新力是核心。

宋教授指出,要做好广东非遗保护,一是要坚持正确的理念与方向;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三是要加强宣传传播;提高社会参与度;四是要加强非遗,助力非遗“双创”。他强调,保护广东非遗,不仅是为了留住历史记忆,知道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而且为了当下和未来,为了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与实施广东非遗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教授的讲座内涵丰富,干货满满,侃侃而谈,曲尽其妙,受到在场老年学员的一致好评。

刘丹:宋教授介绍的广东的非遗文化及保护办法,有理论高度,让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由过去商业化的理解层次上升到文化及传承的认知高度,受益匪浅。谢谢宋教授!

庄红宇:今天有幸聆听中山大学中文系宋俊华教授讲授《非遗保护:从怎么办到怎么看?》,开阔眼界,受益匪浅。以前对非遗缺乏全面的了解,到过许多地方旅行参观非遗也仅是走马观花,今天从国家层面对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承保护非遗,培养非遗传承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民记住乡愁。正如习主席说的“让非物质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郭健:今天的课对我们认识“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很有意义。我们都是“非遗”的参与者、传承者,我们这个社会有了对“非遗”的正确认识,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好“非遗”、发展好“非遗”,让广东的“非遗”更加鲜活、更加亮丽。

曾建芳:非常认同郭同学的分享!非遗涉及的范围太广,要真正做好不是易事,力所能及能做一点是一点,问心无愧就好。

玉竹:今天有幸聆听中山大学中文系宋俊华教授的授课,从国家层面对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既然是广东人民继承下来的并视其为自身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能,因此作为广东人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和各级政府去保护和传承非遗,也不能认为传承非遗只是那些非遗传承人应该做的事,所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普通的广东人也应了解、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让非物质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麦娜静:今日非常有幸聆听到宋教授的演讲,确实受益匪浅!近年,政府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传播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做了很多工作,成效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非遗文化,并不一定是阳春白雪,但它带有我们本地文化的印记,两千年历史的足迹,是乡愁,是基因,是习俗,也是拉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比如即将到来的端午节,龙舟竞赛,龙舟走亲戚等活动,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人都回来聚在一起,谈资里也带着满满的自豪感,这就是归属感。

希望政府在推广宣传的时候,一方面,在精神层面方面,把非遗文化提炼打造出一个更高的维度,这是岭南文化的魂。另一方面,更注重在自然环境里去培养土壤,根植于民间、日常生活,比如吃粤菜、喝早茶,看粤剧等等,就如油盐酱醋茶那样,更有烟火气,更深入民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就是希望从娃娃抓起,大力把非遗文化课堂送到学校。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但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期待把我们的非遗文化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像珠宝一样爱护起来。

高凡:今天宋教授给我们上了很有意义、很接地气的一课。非遗是强调老百姓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是老百姓“觉得好的东西”。我省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如粤剧、功夫茶、针炙等等,是老百姓身边随处可见,深入人心的事。随着政府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信会有更多非遗项目绽放灿烂之光!

吴永权:我是第二次在“红棉学堂”里聆听宋教授谈非遗文化,同样感到新鲜,很有收获。上一次宋教授引领我们对广东的非遗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同时举出多个典型案例析艺探微,破解出牙雕骨雕“鬼斧神工”的密码,介绍了广绣技艺如何融入西洋绘画的原理洋为中用,令我们感受到广府人“兼容天下”的文化自信。今天的讲座宋教授则从“怎么看”提升到“怎么办”,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广东非遗保护的形势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应对挑战的保护及传承措施,令我们看到了非遗保护的美好愿景。我个人认为:近年来省市政府对文化硬件的建设是相当重视的,投入不少,一座座文化地标式建筑相继崛起,如广州文化新馆、广州艺博新院,以及新近开放的白鹅潭大湾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但里面的内容却相对薄弱,差强人意,同质化的显多,且多个场馆分流,缺少规模和丰富的内涵,包括非遗文化的内容设置。建议在这样宏大的场馆里搞一个广东非遗文化公园,将各种非遗文化精华,通过展览、实物、图片、视频、新媒体和传承人、工匠实操的集中展示,让人们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打造成为广州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感谢宋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发布: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