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中亚两国的主动邀请后,王毅外长的专机目的地,选在了中国的战略大后方。正所谓,“外交无小事,事事关乎大局”。那么,在当前的政治局势下,王毅外长此次外交访问,释放出什么重大信号呢?中亚两国又分别指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毅外长)

一、王毅外长专机,将降落中亚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亲自宣布,应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邀请,王毅外长从5月18日开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并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正式访问。

王毅外长选择了这两个中亚国家作为访问目的地,背后意义显然很深长。

要知道,中亚这片土地非常特殊,虽然发展基础较弱,但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到了现在,任何一个稍微有影响力的美西方大国,对中亚地区都免不了有觊觎之心。

而之所以存在“觊觎”,主要是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

一方面,就地理位置而言,中亚位于亚欧的腹地,与中俄两国都是相邻国家,同时和中俄两国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此,在俄乌冲突,以及视中国为“最大挑战”下,美国将中亚看作了是制衡中俄的所谓“软肋地区”。

而且,中亚作为作为连接亚欧大陆和中东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西方也很希望通过与中亚国家的接触,来影响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物资源。就比如,中亚地区的钨、铬的储量都是世界第一,黄金产量则排世界第五。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还有全球国家都趋之若鹜却又十分短缺的铀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饼的成分是铀精矿粉末)

要知道,铀除了能发电外,还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核动力航母中,也有铀的存在。而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探秘的铀矿储量中,哈萨克斯坦排第二,占据13%。

二、中俄大后方,美国加大布局

而在地缘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的影响下,中亚地区的重要性在凸显的同时,也吸引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注意。近些年来,西方国家明显比之前加大了和中亚国家交往的接触。

去年3月份,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第一次到访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不过美国想要染指中亚地区的野心,却不是初次显露。因为早在蓬佩奥时任美国国务卿时,他就曾到访过这两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林肯到访哈萨克斯坦)

当时,蓬佩奥曾直言,要求中亚“远离俄罗斯”。而相比前任,布林肯则是采用了“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既表现出一定的善意,比如美国宣布提供给中亚五国2500万美元的援助,但又要求中亚国家做出违背其立场的事情,比如反俄挺乌。

而在布林肯到访后,美国对中亚的拉拢则更加明显。紧接着在去年9月份,美国与中亚五国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会晤,也叫“C5+1”总统峰会。尽管当时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共识,但会晤本身的象征意义,也传递出不小的信号来。

另外,除了美国自己外,欧盟作为美国的亲美盟友,也加大了和中亚接触的力度。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显然欧盟的行动会比美国更加便捷。在美欧的共同作用下,难保说中亚地区不会顺势倒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5+1”总统峰会)

三、美国埋得雷,中方一颗不留

道理很简单。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家,虽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等原因,发展相对来说还是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对于搭上时代的发展列车,中亚国家有很浓厚的兴趣。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美国发动一贯使用的“颜色革命”等手段,那在挑起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同时,无疑也会对与其紧密相连的中俄两国造成掣肘。关于这一点,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米哈伊尔•加卢津,也确实做出过明确提醒。

加卢津先前表示,美西方在中亚地区的布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夺取运输通道,另一个是资源控制权。俄副外长的话,结合美西方的动向来看,的确值得我们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加卢津)

在这一背景下,王毅外长选择中亚两国作为访问目的地,显然有在阻挡美国在中俄门口“埋雷”的意味。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在今年还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力求将此地打造成地区互联互通的枢纽。

因此,作为今年上合的轮值主席国,哈萨克斯坦主动对王毅外长发出邀请,或许也说明,正是哈方有意愿要推动上合各国,就地区安全等议题展开互动,而中方在其中显然能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总而言之,可以预见的是,王毅外长此次到访中亚两国,并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要谈的话题只多不会少,要干的事也件件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