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借省级非遗项目——“沙溪四月八”期间举办中山沙溪非遗旅游文化周系列活动之际,中山沙溪举办以“隆都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沙溪四月八”专家调研及交流会,邀请省市各级非遗专家、学者、领导、嘉宾等,围绕隆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交流,并结合沙溪实际,就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和传承中助力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溪四月八”专家调研及交流会现场。

沙溪古称隆都,历史底蕴深厚。宋代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开始建制,称德庆乡,随着朝代更替,先后更名为龙眼都、隆都、隆镇。在八百年的隆都文化长河中,孕育有1位探花、24位进士、72位举人;有刘丽川、黄石生、杨子江、杨铁夫、方人定等革命先辈和名人雅士;有“沙溪凉茶”“鹤歌鹤舞”“四月八”等12个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探花及第牌坊、谿角古塔、团益公会等52处文物古迹......风景人文景观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以申明亭红色革命史迹馆为首的革命遗址、革命建筑众多;数百年古树群、数里石板街、数百亩荷塘风韵等自然景观钟灵毓秀;以沙溪扣肉、白切鸡、九大簋为代表的隆都菜更是久负盛名。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建议:

建立文化自信,提高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

“文化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群体的长期保有的特有的习惯的总和。”交流会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表示,无论是喝沙溪凉茶,吃沙溪扣肉,牛肉粥,四月八都是一个个特有的习惯,这些习惯的综合,是让一个人能够称自己为沙溪人的基础。

“沙溪人这个词并不单纯指我是这个土地出生的,或是指我父母是这个土地出生的,而是指沙溪这个土地上所衍生出具有的唯一性和可辨别性的文化。”张肇达认为,这涉及两层关系,第一层是自我认同,第二层是他人认同。“我在他人对我的行为和活动的反馈中认识我的文化,他人也在我的行为和活动中认识我的文化,这两层紧密关联。而一个文化的真正蓬勃,是两者紧密互通,因此,保护和传承首先要围绕这个点出发去思考。”

张肇达提出,可以从本地人的角度出发,巩固沙溪人对沙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挖掘各年龄层、各个村对沙溪文化的认同,以生活化的活动与话题,在本地人之间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本地人对本地文化的热情和认同。其次,是从外地人角度出发,提供对沙溪文化的特殊性的了解和认同。沙溪有很多特色文化,但需要提炼出一个最具有辨别性、最有话题性、最有现实性的点,集中去传播。

广东省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忠烈建议:

将非遗项目等纳入地方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

广东省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忠烈表示,隆都是国家级的民间艺术之乡,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一个孤悬海面的海岛,慢慢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城镇,在沧海桑田的岁月里,沙溪保存了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0多处文物,还有数不清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是支撑隆都精神的丰厚文化资源。”

15日上午亲身体验过“四月八”巡游活动后,陈忠烈赞叹道:“‘沙溪四月八’是在不断地前进、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它不仅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全民参与其中,而且通过非遗集市等形式刺激地方经济,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

陈忠烈提出,希望未来沙溪能继续发扬隆都精神,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他建议将本地的非遗项目、文物、人文景观、自然环境、城镇风貌,整体纳入地方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里,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助推沙溪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