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5月16日消息(记者王锡斐)5月16日上午,江苏召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列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首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专场新闻发布会,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介绍,南京正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锡斐 摄)

作为省会城市,南京努力把“强富美高”的宏伟蓝图转变为美好现实。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4万亿元,位居全国十强,人均GDP居省会城市第一,地均GDP居14个特大城市之首,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省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7万元提高到7.2万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4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52.1%提高至81.9%,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稳居全省首位,“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涌现出钱七虎等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向“新”而行、提“质”奋进,南京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厚植产业强市“新动能”、争当绿色转型“引领者”、激活改革开放“源动力”。

南京,科教和科技成果资源富集。近年来,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南京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了科技成果从“成果产出—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工程化转化—企业孵化”的全链条转化流程。陈之常介绍,南京将推动紫金山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加快原子极限微制造、基因及细胞仿生等大科学装置预研培育,服务保障在宁基础科学中心和研究中心建设,构建30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阵。加快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去年以来,南京坚持把产业强市作为“头号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陈之常介绍,厚植产业强市“新动能”,南京将实施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等一批总投资超千亿的增量项目,引领石化、钢铁、汽车、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打造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拓展智能电网产业全国首位的领先优势,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壮大,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重要金融中心,提升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此外,南京将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协同推进污染治理与降碳减排。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培育一批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发布一批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推动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打造省级绿色低碳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传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动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人才评价、科技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放大“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叠加优势,发挥好国家级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开放载体作用,深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加快汇聚先进优质的资源要素。

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邓智毅,南京市副市长吴炜,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勇强,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钱维,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操文荣分别答记者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