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战败后,日本政府最优先需要处理的事项是军队的解除武装和复员(军人因服役期满或战争结束而从部队回到地方)。这是由于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战胜国在波茨坦宣言中提出的“日本解除武装”和“将士兵送回本土”的要求,这两项条款对日本而言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后者指的是将大约660万军人、军属和平民从太平洋广泛的岛屿和亚洲大陆的各地送回日本,这并非易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民族大迁移。本文将探讨这一大规模复员行动的实际情况。

首先,为了尽快让因战争而流落海外的日本人回国,日本必须自行准备船只。然而,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部分的日本军舰和被征用的商船已经沉没,即便是幸存的少数舰艇也因空袭而受损严重。

为了尽可能多地容纳回国者,战败的日本需要大型船只,但唯一幸存的战舰“长门”已被美军接管。虽然航空母舰由于其飞机库空间较大,能够容纳大量人员,但战争后期建造的云龙级航母多数未完工或在空袭中受损。1944年12月,改造航母“隼鹰”在从菲律宾运送士兵的途中被美军潜艇的鱼雷击中,尽管设法抵达了佐世保,但由于没有时间修理严重受损的机舱部分,只能被放置在港口。

最终,可以使用的航母仅有日本海军最初的航母“凤翔”和云龙级的“葛城”两艘。其中,“葛城”虽然在空袭中飞行甲板遭到严重破坏,但不影响航行,且可以进行修复。

除此之外,还有5000吨以上的巡洋舰“八云”、“鹿岛”、“北上”、“酒匂”、潜水母舰“长鲸”以及征用船“冰川丸”、“高砂丸”,包括10艘以上残留的松型驱逐舰、海防舰、运输舰在内的227艘船被用作复员运输船。

这些船只进行了必要的修复,为了解除武装和确保人员收容空间,拆除了主炮,航母的机库内铺设了榻榻米,为了识别,在船侧涂上了国籍标志(日之丸)和罗马字母的舰名。

分类使用

日本优先考虑的是距离日本较远的太平洋岛屿上的复员工作。在岛屿守备队中,由于来自日本的补给中断,饿死者不断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大型舰艇被用于运输,1945年9月1日,第一梯队的“高砂丸”从东京港启航,收容了位于新几内亚北部的加罗林群岛的梅雷约岛上的守备队。此外,航母和其他大型船只进行了马绍尔群岛、拉包尔和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的复员工作,其中最大的“葛城”(排水量1万7150吨)一次能够运输5000人。

另一方面,东南亚、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等地的复员和平民撤离则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等小型舰艇执行。作为复员运输船中最古老的“八云”,是日俄战争前从德国购买的装甲巡洋舰。作为一艘已经服役45年的老朽舰船,不太适合远距离航行,因此被用于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复员运输。

以在多次激战中幸存下来的幸运舰而闻名的驱逐舰“雪风”,在往返的途中也进行了在外地审判的日本BC级战犯的运输工作。

尽管采取了投入日本当时所有可用船只,但仅靠日本的舰艇仍然不够,日本政府向GHQ请求借用美军的舰艇。GHQ在12月提供了约200艘包括自由轮和坦克登陆舰LST在内的舰艇,用于物资和兵员运输。

同时,负责战后处理的日本陆军省和海军省分别转变为第一复员省和第二复员省,复员工作正式开始。

5年时间内使625万日本人归国

军队复员和平民撤离在1946年春季到夏季期间达到高峰。与此同时,完成了使命的复员运输船也陆续被拆解。其中,轻巡洋舰“酒匂”在比基尼环礁的原子弹试验中被用作目标舰,而像驱逐舰“雪风”这样的一些舰艇则作为战时赔偿舰被移交给中国台湾。

到1950年9月为止,约有625万日本人成功回国。但是,被苏联扣留在西伯利亚的人员回国一直持续到1956年,撤离人员的运输则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

对于战后日本来说,战争的善后工作——复员和撤离,由于战场的广泛,其规模之大是与同样是战败国的德国无法相比的。此外,这也是日本海军舰艇所做的最后一项重大工作,随之旧日本军也落下了历史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