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长达二百七十六年。清朝统治时期,国力不断强盛,人口不断增长,同时君主专制也不断加强。其中康雍乾三朝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被称作是“康雍乾盛世”或者“康乾盛世”。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或许是历史上少有的“隔辈亲”的例子,曾经康熙第1次见到弘历时非常惊讶,也因此很多人觉得,康熙之所以将皇位传给雍正,是因为弘历的原因。

那么,这三位皇帝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天子康熙

康熙也就是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个皇帝,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子出生以后就和自己的母亲分开,交给乳母抚养,自然康熙也不例外。

康熙并未得到父亲的过多关注,因为他年幼的时候,顺治皇帝正与董鄂妃在热恋期。董鄂妃去世以后,顺治皇帝还想着要去出家,虽然最后迫于各方压力,顺治帝没有出家,但是24岁的顺治帝因为天花而殒命。

顺治帝去世以后,八岁的康熙就坐上了皇位,而康熙登基以后的事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影视剧中和小说中,总会提到康熙除鳌拜的故事。那么,历史上到底为什么会让鳌拜来干预政事呢?

原来,顺治在立储以后,也觉得康熙太小,需要人来辅佐。但是让母后辅佐的话,一是无法服众,二来妇人干政也会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是亲王辅政的话也不行,因为顺治帝小时候一直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所以他自然不会让儿子也重蹈覆辙。于是,顺治帝和母亲孝庄皇太后就商量着让大臣来辅佐康熙。

大臣之间也有内斗,所以无法一个人只手遮天,而且等康熙长大以后,自己也可以废掉这些大臣。当时,顺治最后选了四位大臣: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

一开始,这四位大臣都非常的尽心,在他们的辅佐下清朝的确有了一段清静的日子。但是时间一久,矛盾就出现了,因为鳌拜、索尼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所以他们就排挤不是两黄旗的苏克萨哈。

再者,索尼年纪太大了,精力完全跟不上。剩下的遏必隆胆子又特别小,不敢剩下的遏必隆胆子小,也不敢有什么作为。十四岁的康熙,在大臣们的请求下开始亲政,鳌拜和其他几位大臣还是辅政大臣,康熙并没有完全独立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他才十四岁,但康熙却非常敏锐,在朝堂上尽量不得罪鳌拜。康熙非常清楚鳌拜在结党营私,也没有阻止,而是让鳌拜搞垮自己的对手,甚至斩尽杀绝。

鳌拜越来越无法无天,不仅康熙受不了,就连诸多的大臣也越来越觉得鳌拜非除不可。后来,康熙便假装爱玩,挑选了一大批年轻的贵族子弟,让他们来宫里练习一种和摔跤差不多的游戏,但实际上是在练武。

公元1669年,十六岁的康熙把鳌拜的党羽派到地方去,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中央。然后,再假召鳌拜进宫商量大事,于是来一个瓮中捉鳖。

之前,在宫里练摔跤的青年人一起生擒了鳌拜,鳌拜乱政告一段落。而康熙念及鳌拜的功劳,最后并没有对他处以死刑,自此以后康熙能够独掌政权,但是前路依旧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晚年、九子夺嫡

康熙真正亲政以后,政绩斐然,他守护了国家的安宁,先平定了三藩、又收复了台湾、再平定了噶尔丹,而且还遏制了沙俄对国家的侵略。

在他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但是党争不断。康熙非常讨厌党争,但是他在位时期,上至皇子下至官吏,几乎牵涉到大大小小的党争,而皇子的党争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康熙本来很早就立了太子,也就是二阿哥胤礽。因为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结发妻子,所以妻子去世以后,康熙对这个孩子非常地疼爱,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

太子的所有用度和皇帝差不多,所以就养成了浪费的恶习;再加上大臣们发现太子得到重视,所以都来巴结太子,出现了“太子党”。康熙也让其他皇子参与军事,再加上他非常明显地偏心太子,所以兄弟之间一直有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溺爱中长大的二阿哥慢慢变得乖张任性,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己哪里能做四十年的太子。所以康熙也越来越看不惯太子,对太子起了疑心,最终废掉太子。

太子废掉以后,太子之位空虚,其他二十位皇子便开始虎视眈眈,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皇子们个个都有自己的一方势力,最终这场夺嫡之战也就是四阿哥和八阿哥之间的战斗。

当然,最后的赢家就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帝,而四阿哥胤禛安排了一次父亲康熙和儿子弘历的见面,似乎是夺嫡之战中他下的最好的一步棋!

康雍乾三位皇帝的第一次见面

四阿哥胤禛本身就是这场夺嫡之战中的得力人选,但是他自己表现得非常淡定,好像一点也不想当皇帝一样。他常常吟诗作对,学习佛法,仿佛一心只读圣贤书,事实却不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值晚年的康熙,对自己的几个皇子已经非常地不信任,甚至产生猜疑。但是看见四阿哥淡泊名利的样子,康熙对他还是更为亲近和信任的,还赏给他一个小花园,这个小花园也就是后来的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