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一员,日语里面保留了大量的汉字,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的行政单位使用的“省、市、县”三级,这三种名称都能在日本找到,但含义却大不一样。

中国“省”是一级行政区,下辖“市(地级市)”,“市”再下辖“县(或县级市)”,形成完整的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而在日本,“省”并不是地方行政单位,而是中央政府的部门,如外务省、防务省,相当于中国的外交部和国防部。日本的“县”和“市”才是地方行政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现有47个“县”级行政区(都-道-府-县)

然而,日本的“县”和“市”的行政级别与中国截然相反,像日本爱知县下辖了38个市,县政府驻地在名古屋市,县的行政级别比市还要高。因此,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

那么,日本“县”的级别为何会比“市”还要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的“省”与中国现在的“省”是不一样的概念

一、中国的“学生”

中国的“县”诞生于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分别是一级和二级行政区,“县”的含义和功能从此被固定下来,可以理解为管理农村的政权驻所和商业中心。

根据现代日本学者的主流说法,日本在3世纪以前的割据政权以“国”为行政单位,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是“县”,这是日本“县”第一次出现,但目前无法考证。

从3世纪后期至5世纪末,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将全国分成“国造、县主、稻置”三级行政单位,“国造”是朝廷下属的国,“县主”是国造下属的县。但这个体系在6世纪后期又被改为“国-郡-里”三级。

日本的“县”仅存在了两、三百年,便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世纪以后,大和政权渐渐统一日本

由大和政权发展而来的日本,处处模仿先进的中国文化,“国-郡-里”三级行政单位都源自于中国,“国”是周朝对诸侯封地的称呼,“郡”和“里”是秦朝设立的行政单位,唯独跳过了“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光武帝赐的“汉委奴国王”印,现保存在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6世纪末,中国的隋朝结束了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大刀阔斧地改革政治制度,在朝廷中枢设立“三省”,是直属于皇帝和宰相的办事部门,并将地方上的“郡-县”二级体制改为“道-州-县”三级。唐朝继承了这种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个“道”

唐朝初年开始,日本先后派出14批遣唐使,历经两百多年全面学习和模仿中国文化,吸收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史称“大化改新”。唐朝的行政制度也被引入日本,影响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复原遣唐使用船

日本模仿唐朝在朝廷设立三省,使“省”成为中央政府的正式部门名称。在地方上,日本同样仿照唐朝将全国分成7个“道”,再往下仍然是“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不过,“道”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没有管理“国”的权限。

跟唐朝相比,日本的中央集权程度比较弱,以天皇为代表的朝廷只控制全国一小部分的土地和臣民,其余都属于封建贵族。这些封建贵族更近似于中国周朝的诸侯,可以向臣民收税、征兵,称他们的封地为“国”倒也贴切。

遣唐使从唐初的630年持续到唐末的895年,还把一个新的名称带回了日本——藩。唐朝的“藩”是指掌握边防地区军权、财权的节度使,也被称为“藩镇”,虽然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与“道”没有对应关系,却与日本地方上的“国”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