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讽刺科技的三定律:

第一条,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条,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第三条,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上述三条我常用来提醒自己,但如果只是提醒,显然收效甚微。

面对新一代AI工具,我个人的深度探索欲,大不如前,只是简单看看新闻报道,发表些粗浅的评论,传递出自己也在关注,但这个赛道必须拥抱,那该如何应对?

我的策略为入局。

2023年我参与万能小in项目,用AI提升大学生的写作、PPT制作效率;2024年随着GPT-4o的发布,我开始测试AI面试产品,逼迫自己进入AI相关的项目,那我就不得不用起来了。

想要让自己一直处于空杯,那就需要走出舒适区,不断接触到有压力感的业务,这时候真的感受到不会,需要去学,自然不会自满。

我由于从事高校市场工作,一直在运营校园大使团队,于是结识到许多积极主动的大学生,他们会担任一些学生会、社团负责人的角色,接触到更多的社会信息,早早的开启了实践,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比较遗憾为,许多有丰富经验的同学,无法再保持空杯心态。

一些极其自大的学生,还没见过世界,就自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比如看了几个行业相关的公众号、网站,或者是在自媒体上出现过几篇爆文,就自认为高人一等、什么都懂,于是开始侃侃而谈,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很多成绩也无法再复制。

因此,我自己在招人的时候,相反不喜欢那些实践经历过多的学生,会更重其在一件事上坚持的时间。

对于一些想做校园大使的同学,我建议学生多参与几家不同公司的大使项目,进行体验,然后选择一家公司,进行深度投入。

很多事一具体就深刻,我从2010年底开始接触校园市场,十几年时间下来,还能不断遇到自己的业务盲区;而让我自己受益最大的,为超级课程表项目三年,以及在智联招聘的近四年时间,一块业务,深入进去,才能看到全貌。

一般所说的“学生思维”,主要是大部分的学生,将真实世界想的过于简单;但我们刚开始重塑世界观的时候,比如一些特别积极参与实践的同学,往往陷入另一个极端,将社会想的过于复杂。

请时刻谨记,聚焦自己的核心能力,你能提供什么价值,这是本质,其他不过都是“术”的层面。

如果你觉得当下懂的已然不少,能够侃侃而谈进行输出,那就需要开始提醒自己,记得保持空杯。

没有水的桶,无法晃动出水响,也不需要先空杯再注水,这又是另一种悲哀。

心态的变化,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保持一些钝感力,对新事物多一些了解,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抗人性,我们只能通过刻意练习,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注意,主动去进行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