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40年前的铁饭碗都有哪些吗?

如今人们提到“铁饭碗”,一般都是考公考编。

而40年前爆火的“铁饭碗”单位早已消失,那些在“铁饭碗”单位工作的人也都老了。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已消失或名存实亡的“铁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新华社】【大众网】【中国青年网】等(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一、供销社

要说起供销社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著名作家路遥。

他不仅曾经在供销社工作过,更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了那个年代供销社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路遥曾在陕西省一个小镇的供销社当过临时工。

那个供销社很简陋,到处堆满了各种货物,他的工作就是搬运这些重重的麻袋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工作很苦很累,但路遥却在那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

正是凭借着这股现实关怀和文学理想,路遥才能谱写出《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充满温度的经典之作。

而在他的作品中更是将那个年代供销社的重要地位展示的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典型,主人公孙少平一家住在山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他们一家的生活相当贫困,缺粮少油,燃料更是奇缺,冬天只能到野外捡些树枝当柴烧。

就在1968年的冬天,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发生了——孙少平在县城供销社分配到一份临时工作名额!

虽然只是搬运工,但能进供销社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口粮和燃料供应,对一家人来说简直是重大喜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孙少平就兴高采烈地去了县城的供销社报到,随后他就领到了一些煤炭、土豆和杂粮,虽然分量很少,但已经是全家人罕见的"大补"了。

从那以后,他每个月都能从供销社领到口粮和燃料。

可以这样说,40年前,供销社垄断了农村大部分商品的供应和收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供销社员工当时可谓"吃香喝辣",他们凭借掌控物资分配的特权,可以优先获得紧缺商品。

无论是香烟、肉类还是被认为"洋气"的日用品,只要愿意,他们手到擒来。

农民们也会主动想方设法巴结这些"掌柜的",以获得购买商品的优先权。

一些大件商品如电视机、缝纫机等,由于数量有限,供销社员工可直接把货品分摊给亲朋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家中往往物品应有尽有,过着相对小康的生活。

然而世易时移,如今的供销社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超市商场等。

一些曾经的"掌柜"不得不转行谋生,供销社这个"铁饭碗"也不复存在了。

而如今的供销社的社会效能也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邮局

40年前,邮电局是一个典型的"铁饭碗"单位。

那个时候,邮电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全国电信网络和邮政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虽然工作环境一般、薪酬也不太高,但有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保障,是当时大多数人向往的职业。

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就曾经在邮电局工作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语堂

1915年,20岁的林语堂考入了北京邮电学校深造。

作为当时中国现代化通信事业的摇篮,北京邮电学校培养了大批电报通讯人才。

毕业后,林语堂就被分配在了北京邮电局担任电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项工作枯燥乏味,收入也极其微薄。

但正是通过这份平凡的职业,林语堂开始接触西方世界。

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名著,还开始翻译和创作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23年,他离开邮电局远赴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深造。

自那时起,林语堂开始大量创作,并陆续出版了《吾国与吾民》《挑战人生》等脍炙人口的力作。

正是亲身体会平民生活的艰辛,才让他走上了追求文学的道路。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兴起,原有的邮电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邮电局

邮电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是上世纪90年代电信重组后新设立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有一部分原体制内人员被规范化分流到新体制,但整体上邮电局已经彻底被新时代的通信企业所取代。

与之相对应的,邮政系统在机构重组后作为一家事业单位依然存在,承担了全国信件、快递的收寄和派送任务。

不过,随着快递企业的高速发展,其业务正受到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

总的来说,曾经作为"铁饭碗"代名词的邮电局,如今已经在通信行业的大潮中逐渐没落。

这一行业的前景已不再依附于政府编制,而是要施展在市场化竞争的大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营制片厂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制片业完全隶属于国家机构,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接领导。

包括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国营制片厂不仅有编剧、导演、摄影等艺术创作人员,还有大量的场记、化妆师、道具员、剧务等工作人员。

他们全部纳入了国家体制编制,算得上是"铁饭碗"职业。

而放映员是当时除了制片厂之外,电影行业中另一个重要的"铁饭碗"职业。

他们负责在影院放映胶片电影,照看放映机等设备,工资虽然不高但很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曾经在国营制片厂工作过。

张艺谋

1978年,张艺谋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导演专业,毕业后就被北京电影制片厂直接录用。

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电影制作基地,北京电影制片厂囊括了大量顶尖的电影人才。

能够进入这个"铁饭碗"单位,对于年轻的张艺谋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制片厂后,张艺谋一开始被分配到不同的拍摄组,作为助理导演和临时工。

1984年,张艺谋终于获得了自己拍摄电影的机会。

北京电影制片厂支持他执导《红高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预算非常有限,但是依托国营制片厂强大的资源,最终这部作品还斩获了金狮奖,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而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正式编制人员,张艺谋随后得以连续拍摄电影。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张艺谋才开始另起炉灶,创办了私人制片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北京电影制片厂给了自己立足之本。

张艺谋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国营制片厂在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地位。

不过如今国营制片厂这一所谓的铁饭碗也逐渐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民营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对国营制片厂形成了巨大冲击。

到了21世纪初,国营制片厂基本上已经退出了舞台。

一些著名的老牌制片厂要么已经关闭,要么已经转制为民营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原有的放映员职业也基本被淘汰。

如今,中国电影制作已基本市场化、多元化,民营影视公司遍地开花。

虽然失去了那些"铁饭碗"单位,但整个行业活力空前迸发。

四、粮管所

40年前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粮食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粮食的收购、储备和供应。

粮管所内部上至所长、科长,下至普通工人,都拥有国家工作人员的铁饭碗身份。

而我国著名作家莫言就曾在粮管所工作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

莫言因长篇小说《蛙》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而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正来源于莫言在家乡粮管所工作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22岁的莫言来到高密县粮管所上班。

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莫言只能从事最基础的搬运工作。

尽管条件艰苦,但莫言一直勤勉踏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便被提拔为了粮管所的统计员,他开始接触各种与粮食相关的数据和账目。

不仅如此,莫言还时常被派遣到县城及农村的粮站,监督当地收粮和分粮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普通农户为了一年的口粮辛劳,也见证了他们领取到口粮时的欣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些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让莫言渐渐认识到粮食对普通民众生存的重要性,也让他对文学创作有了更为深邃的思考。

1981年,他被调往了县文化馆当编辑。从此,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正式开启。

其中,长篇巨著《蛙》中,关于农家子弟前往粮站领取口粮,以及因为偷吃国家粮食而受到惩处的情节,都来自莫言在粮管所工作时的亲身见闻。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粮管所这一铁饭碗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状

一些地方率先关闭了这些单位,将工作人员分流安置到相关部门;

也有的地方将粮管所改制为粮食储备直属事业单位。

但无论如何,粮管所的"铁饭碗"性质已经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兴起,大型专业粮库和民营粮商开始主导粮食收购和流通。

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下粮管所都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网: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 再读《平凡的世界》.2019-10-2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149599820111372&wfr=spider&for=pc

2、新华社客户端: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2024-04-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6443173476411093&wfr=spider&for=pc

3、大众网:每日阅读|读一本好书之《蛙》.2024-04-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274655251481498&wfr=spider&f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