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六朝古都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艺术家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南京更是因拥有13所双一流高校被称为“中国高教第三城”

南京到底有哪些优秀的大学?南大、南邮、河海、还有......之前上过热搜的“南京锤子大学”!“南京锤子大学”,因为一个“锤子雕塑”上热搜被大家记住,但也让大家忘记了他的本名——南京农业大学,一所和南大同根同源的211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南大一脉相承,多个学科为国内第一!

校如其名,南农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高校。农林类高校一直都相对冷门,即便是以省为名的211大学,出了省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南农“一战成名”!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农拥有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A+学科,公共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3个A学科,在农业、生物、环境等领域实力不容忽视!而这些成就的开端,还要从他的“出生”说起......

南农已经有122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也是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一所已经消失的“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学”!成立之初,中央大学就是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大学,拥有8个学院34个科系,形成了工、农、文、法、师、商、理、医齐全的学科体系。后来经历改名、拆分,南大继承了其部分院系和校训,农学院便在其中。

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南大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主体,加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后来又有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江苏农学院的加入,南农的规模逐步扩大,1984年正式改名南京农业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南农官网)

从南农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南农一开始便是为了中国农业事业发展而生的。在122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开设了农林科,开启中国四年制农林科教育的先河;创办第一个农业经济系,组织了第一次现代意义的农户调查;为中国近现代农业和农村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病虫害系、园艺系、畜牧兽医系。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南农的兽医学仅用6年时间,从世界50名开外突进到了世界第一,其前身正是国立东南大学的畜牧兽医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软科)

南农改名为大学后,设立了中国农业高校唯一的图书情报专业,目前仍然是农林院校本学科唯一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教学单位;后来南农又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土地管理学院。

南农大先生,不创造“西迁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创下的“西迁奇迹”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因为中央大学的西迁不仅是迁移人、书籍、仪器,还把飞机、农学院饲养的珍禽良种、实验动物、教学用的解剖尸体也一同西迁了,真正实现“鸡犬不留”!而主导解决“动物西迁”这个难题的,则是当时农学院教师、畜牧场场长王酉亭

他放弃了和家人一同去重庆的机会,和畜牧场的职工一起“动物西迁”。在南京已被三面包围的情况下,从城西北的三汊河江边高价雇了四条大木船,载着“动物大军”驶过长江,在浦口登陆,日夜兼程向西开拔。他们离开的三天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他们侥幸躲过一劫。

后来,南京大学党委原书记洪银兴评价“动物西迁”:“看起来仅仅是西迁中的一件小事,但这是一种气节,人不能当亡国奴,动物也不能当亡国奴啊。”

和王酉亭一样的南农大先生还有很多,他们创造的奇迹也不止“动物西迁”。

1957年,南农“北大荒七君子”放弃相对稳定舒适的农科所、大专、行政机关等工作,奔赴北疆,建设祖国粮仓。他们中有人在荒地上建起了两个分场和十几个生产队;有人帮助生产队实现小麦亩产五百三十斤,创农场最高记录;有人总结抗旱抗涝的耕作、栽培措施,使来年粮豆产量大幅提高......“北大荒”变身“北大仓”的过程中,处处有着“七君子”的智慧与汗水。

中国棉业界有“大小三元”的美谈。“大三元”是孙恩麐、冯泽芳、胡竟良,“小三元”是俞启葆、奚元龄、华兴鼐。这六位都与南农前身有关,他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投身棉花学术研究,其中集大成者当属冯泽芳。他首次将孟德尔定律应用于中棉性状遗传研究,成为中国亚洲棉研究的先导;首次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解开了中美棉杂交不育之谜;积极简历全国棉花研究所;多次执掌全国棉花改良工作。他曾说过:“棉田就是他的墓地,棉花就是他的墓志铭!”

在南农“大先生”中,能够与之媲美的,还有植物学家胡先骕、动物学家秉志、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金善宝、大豆遗传育种学家马育华、杂草学家李扬汉等,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以解决国民“温饱问题”为己任,丰富了“诚朴勤仁”校训,践行了“强农兴农”使命。

“下马坊皇家不淹水有空调发牛奶上热搜锤子”大学,将中国农业技术“种”在非洲大地上

时至今日,南农依旧是以农业为发展特色,但已不仅仅是大家理解的“种地”了。从南农的别称“下马坊皇家不淹水有空调发牛奶上热搜锤子大学”便可窥得一二,有空调发牛奶是南农对学子们的关怀,而上热搜的则是南农实打实的科研成果。

2019年,南农上新“玫瑰白菜”。这是南农团队用18年时间打造的一款外形酷似黄玫瑰的白菜,高颜值高营养;

同年,南农植物保护学院的学生,用显微镜下的病原菌图创作了一系列祖国山河图,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这是独属于南农理科生的浪漫;

2020年,“菊花口红”再次让南农上热搜。1944年起,南农就在做菊花研究了,南农的南京湖熟菊花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在收集菊花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他们培育了各系列新品种400余个;在科企对接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自主研发生产“菊花口红”,后续还会有菊花面膜、菊花肥皂......

2021年,南农“烧鸡教授”黄明火出圈。黄明是南农食品学院的教授,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在研究烧鸡加工技艺。后来他自己办厂、生产,一边带着学生搞科研,一边在商业世界里横冲直闯。从烧鸡到盐水鸭,从餐桌佳肴到零食小吃,他的品牌“黄教授”已闪闪发光,预计年产值过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年,南农还通过“人工智能+农业”,研发出大米宁香粳9号、水稻新品种W088 、水稻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河蟹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等成果,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非洲各国培育农业人才,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20多年来,南农已经为非洲培养了340余名本硕博人才;不断加速新品种、新技术在非洲国家的应用,为非洲减贫及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南农切切实实的做到了,将中国农业技术“种”到了非洲大地上。

盖钧镒院士曾说过:“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上”。

122年的发展中,南农从大田农作物领域到农药、肥料科技产品,从畜禽养殖到食品加工,从农业经济到土地管理,真正做到了以科学明世,以人才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