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著名的“五一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此号召很快引起了许多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认为“中共‘五一口号’一呼而天下应”,召开新政协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民主人士黄炎培激动地讲道:

“我们兴奋极了,我们这一群人,今天在共产党毛泽东领导之下,要从地球几万万年一部大历史上边,写出一篇意义最伟大最光荣的纪录,它的题目,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奔向光明”无疑可以形容民主人士参加新政协的心路历程,然而,它又不足以概括这个时期的历史脉搏,因为此间既有喜悦与期待,也有疑虑与分歧;既有中共海纳百川的民主气度,亦有民主党派赤心为国的真诚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乘风破浪平生意,席卷南溟下北溟”:民主人士北上的喜悦与期待

中共“五一口号”提出后,曾主张“超然独立”“不偏不倚”的民主人士对中共的态度从有保留的赞成转变为真正的接受。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1000多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克服种种险阻前往解放区。诗以言志,北上民主人士诗兴大发,用“群贤非易聚,庄重达神州”“神州解放从今始,风雨难忘共一舟”和“翻身民众开新史,立国规模俟共谋”等抒发对新政协和新中国的期待,著名诗人柳亚子更是豪放地吟道:

“六十三龄万里程,前途真喜向光明。乘风破浪平生意,席卷南溟下北溟”。

前往解放区的北上航行并不单调和乏味,一些乘客的日记或回忆录足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悠然、喜悦和憧憬,1949年2月28日的“华中轮”之行便可说明这一点,乘客叶圣陶在开船次日用《庄子》的《知北游》作为谜底,谜面为“我们一批人乘此轮赶路”。

柳亚子在日记里写道:

“黄昏开晚会,陈叔老讲古,述民初议和秘史、英帝国主义者代表朱尔典操纵甚烈,闻所未闻也。邓女士唱民歌及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