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图片\1.gif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这里是文章图片\2.gif

在俄国议会

存续

的整个期间,

国务会议右翼团体与国家杜马的右翼派系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07年,第三届国家杜马会议期间,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的右翼成员为强化沟通和协作,

专门成立了右翼活动家互联协作委员会

。该组织设有联席会议,

由7人组成

包括:

主席团主席1人

,是国务会议议员希林斯基·希克马托夫公爵;成员6人,

国务会议右翼团体成员3人

,分别是А.С.斯季申斯基、А.Н.洛巴诺夫—罗斯托夫公爵和М.Я.戈沃鲁霍—奥特洛克,

杜马右翼派别成员3人

分别是А.С.维亚济金、А.А.鲍勃林斯基伯爵和Г.Г.扎梅斯洛夫斯基。

右翼党团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以供上下两院右翼成员交换意见并制定共同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3.jpg

新型关系的形成

右翼活动家互联协作委员会

”建立后,上下两院右翼组织成员形成了一种以咨议活动为主,非正式的同盟关系,

特别是在政治主张上所表现出的团结一致,具备了党团形成的一切要素

。俄国议会上下两院右翼成员构成了右翼党团的

两个重要环节

,上下遥相呼应,彼此密不可分。

国家杜马与国务会议的右翼组织

并未建立形式统一的管理部门

,原因有二:

一是

无法合法地建立任何将上下两院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政治团体

;二是上下两院右翼组织也存在着明显分歧,

杜马右翼党派的部分成员始终与地方黑色百人团存在隔阂

,一些国务会议右翼团体委员也试图与杜马右翼派系成员

始终保持距离

但,这种疏远的存在

并不意味着上下两院的右翼组织彼此缺乏理解和相互支持

。对于上下两院右翼组织的密切联系,自由主义反对派宣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右翼在立法机构中建立的议会党,国务会议右翼领导人与国家杜马右翼领导人并无本质差别

。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加从容不迫,进退有据而已。”

这里是文章图片\4.jpg

自由主义新闻工作者К.К.阿列谢耶夫

将杜马右翼和国务会议右派视为“统一政党”

。国务会议右翼团体与国家杜马的右翼派系共处于俄国议会之中,尽管

并未形成正式的同盟关系

,而是

结成组织较为松散的右翼党团

俄国议会右翼党团形成后,

不断

与俄罗斯会议等君主主义组织合作;

与贵族联合会常设理事会保持密切关系,并为组织和举行君主主义会议和代表大会提供了便利

。右翼党团内部虽有分歧,

但其本质并无区别

笔者下文将“右翼党团”作为一个集合概念进行论述,

以期更为全面地再现在第一次大战期间俄国议会右翼党团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活动

,并分析其分裂原因。

这里是文章图片\5.png

一战前的右翼党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时值第四届国家杜马召开期间,本届国家杜马议员共计442人代表着不同派系,主要分布如下:

极右翼和联系密切者

-65人;

民族主义者和温和的右翼

-120人;10月17日

同盟成员及其联系密切者

-98人;

立宪民主党及联系密切者

-59人;

进步党成员

-48人;

劳动党成员

-10人;

社会民主党成员-

14人;

波兰科洛成员

-9人;

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团体

-6人;

穆斯林团体

-6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党派人士

-7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右派,还是左派亦或是中央集团在杜马中

均不占多数

。右翼分子和民族主义者虽然势力得到了加强,但并未得到当局的支持,

以150票的投票权对余下的280名杜马议员仍显得无能为力

在65位右翼派别代表中,

有12人当选为杜马主席团(理事会)成员

,其中5位领导层成员,分别是:主席—А.Н.赫沃斯托夫(1913年底,被С.В.列瓦舍夫取代),副主席—Н.Е.马尔柯夫和С.В.列瓦舍夫,主席团秘书—А.Д.缅什科夫,财务主管(казначей)—К.М.斯特鲁科夫;

这里是文章图片\6.jpg

此外还有7位主席团成员

:Г.Г.扎梅斯洛夫斯基、В.М.普利什凯维奇、Т.Д.波波夫、П.А.巴拉奇、К.М.奥科洛维奇、К.А.塔拉索夫和Б.А.戈利岑伯爵;2位名誉成员尼康(贝索诺夫)主教和阿纳托利(卡门斯基)主教。

第四届国家杜马右翼派系成员

的社会构成,大致包括如下:

在65人中贵族25人,东正教牧师代表21人,农民代表15人,工商业代表和其他4人

由此可见,本届国家杜马右翼成员中

三分之二以上由

贵族和东正教牧师的代表组成,而

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商人代表、工人和城市市民所占比例较少

。杜马右派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教育情况

:高等教育22人;中级教育(主要为宗教类或军事类院校)24人;初级教育或家庭教育18人。

政党隶属方面,俄罗斯人民同盟成员居于主导地位(至少20人)

,米哈伊尔天使同盟4人,其他成员主要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无党派人士(主要为农民和牧师)。

大多数右翼代表已为俄罗斯会议成员,或者在当选国家杜马议员后参入俄罗斯会议

这里是文章图片\7.jpg

宗教信仰方面

,党团所有成员均信仰东正教派。15至16人为长老理事会成员,占该党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四届右翼杜马成员主要来自库尔斯克、沃伦和下诺夫哥罗德等几个省份

库尔斯克省派出11名代表

(其中只有3名是首次选举产生,其余都是第三届国家杜马议员代表);沃伦省的右翼代表人数也为(11人);下诺夫哥罗德省有6位右翼分子和1位民族主义者

加入本届国家杜马右翼派系

在本届杜马右翼派系中Н.Е.马尔柯夫、В.М.普里什凯维奇和Г.Г.扎梅斯洛夫斯基等

数位领导人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尼古拉·叶甫盖尼耶维奇·马尔柯夫(1866-1945),

俄国右翼政治家,政论家,作家,世袭贵族

曾任库尔斯克省第三和第四届国家杜马议员。

黑色百人团领导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一位激进的反犹主义者。1905-1910年任贵族联合会代表大会常任委员。

1909年领导俄国人民同盟库尔斯克分会,成为库尔斯克黑色百人团运动主要活动家之一

这里是文章图片\8.jpg

1910年起任俄罗斯人民同盟总委员会主席。马尔柯夫曾创办《库尔斯克实务报》,

1907-1909年成为《俄罗斯人民同盟公报》常驻作者之一

。库尔斯克省成为其政治活动重要基地。

1915年加入国防特别会议。

1916年底,继“普利什凯维奇事件”之后

,马尔柯夫怒骂国家杜马主席М.В.罗将柯的“闹剧”加速了右翼党团的分裂。

弗拉基米尔·米特罗凡诺维奇·普利什凯维奇(1870-1920),俄国右翼党团领导人之一

俄罗斯人民同盟、米哈伊尔天使同盟及第二、三和四届国家杜马中极右翼领导人之一

。普利什凯维奇对右翼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他反对一味维护政府,将右翼与政府混为一谈的极端主张,并坚持在杜马发言中“大义灭亲”

,因此也遭到Н.Е.马尔柯夫和Г.Г.扎梅斯洛夫斯基等

其他右翼领导人的反对

这里是文章图片\9.jpg

尽管右翼党团主席С.В.列瓦舍夫伯爵极力挽留,

但最终普利什凯维奇仍毅然脱离右翼

。此后,他并未加入其他党派,仍坚持保留右翼身份。不过,随着191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利什凯维奇事件

”的发酵,

右翼党团的内部危机还是不期而至

与前三届国家杜马相比,虽然在第四届杜马中右翼代表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最强大保守势力的本届国家杜马

,在俄国历史上却发挥了最具革命性的作用,Н.Е.马尔柯夫和В.М.普里什凯维奇作为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

他们的冲动之举也成为右翼党团瓦解的重要诱因

国务会议政治势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国务会议政治势力组成如下

:至1914年初,右派68人(41.9%),亲杜马民族主义者9人(10.5%),无党派团体12人(6.8%),中间派(处于立宪民主党人与十月党之间的立场)60人(31.4%),左派(主要为立宪民主党人)12人(9.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上下两院的右翼党团成员着力点一致,均集中于俄国外交政策和国防军队建设层面的内容

。虽然外交政策的制定本不在议会权限之内,但右翼党团往往通过会议讨论以及

向政府提交的文件中时常提及国家外交政策

这里是文章图片\10.jpg

此时,

右翼党团持明显的亲德立场

。在巴尔干半岛问题,杜马右翼派系成员

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国采取的积极干预政策,

他们担心俄国因此被迫卷入军事冲突

早在第三届国家杜马时期,普利什凯维奇就曾警告代表们,“我们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国家的外交政策,

俄国不应卷入可能导致欧洲动荡,并可能导致政局崩溃的事件中

……”普利什凯维奇认为,由立宪民主党人鼓吹的“

新斯拉夫主义

”是一种挑衅,俄国将被迫卷入战争。

由于我们因最近的战争(

指日俄战争

)衰弱,此时一旦爆发新的战争,

引发国内政局动荡,自由主义者将更容易实现政变夺权的愿望

由此可见,在战争之前,

右翼并不认同俄国军事上的“狂热倾向”

,而是始终坚持倾向德皇。

俄国政府采用与英法结盟的外交政策,右翼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共和”的法兰西和“立宪”的英吉利是组织政变的共济会分子的温床

这里是文章图片\11.jpg

俄罗斯人民同盟控制的出版物,充当了杜马右翼党团宣传其亲德外交主张的喉舌,他们宣称:“没人想要战争,每个人都害怕战争。德国也对此感到恐惧,它正受到社会主义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刘显忠.《试论第三届国家杜马》[J].史学集刊,1997(3):59。

2.参见刘显忠《近代俄国国家杜马:设立及实践》[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11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