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晟康在新疆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晟康正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晟康在新疆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反复练习下,曹晟康学会了冲浪。

凉水入喉的那一刻,曹晟康心中一惊。

身处凌晨3点、零下20多摄氏度的乞力马扎罗山半山腰,周围大雪纷飞,衣物、鞋子全部湿透,彻骨的寒冷甚至无法通过烤火缓解。来不及与拿错水瓶的向导沟通,曹晟康立刻感到腹中一片翻江倒海,前一天吃的东西全吐了出来。呕吐造成的身体脱水,带来的危险不言而喻。

是继续向前,还是到此为止?

这是他近40年盲人生活中,距离死亡最近的时刻。

 01

  第一位登顶 “非洲之巅”的中国盲人

时间回到2016年。

“我要去坦桑尼亚。”这是曹晟康旅行计划的一部分。但攀登该国东北部、号称“非洲之巅”的乞力马扎罗山,则是与当地华人交流后的临时起意。“他们说,曾有一个美国盲人带着助理登顶。美国盲人能做到,中国盲人也一定可以做到!”

曹晟康练过跑步、帆船,也曾攀登过不少名山,对于这种考验体力、耐力和意志的感觉,他并不陌生。回国准备了几个月,他于同年10月1日只身一人来到乞力马扎罗山。

但曹晟康很快意识到,这件事可能比想象中更困难。外语水平有限,曹晟康与当地向导的沟通,只能依靠肢体动作与寥寥几个单词;向导不知道如何给盲人带路,最初只能紧挎着他的胳膊,一个人失足,两个人常常是一起跌倒;当地天气也是变幻莫测,第一天小雨,第二天雨夹雪,第三天大雪纷飞。

曹晟康在一片黑暗中前行,寒风在耳边呼啸,被冻得瑟瑟发抖、喘不上气,还要时刻留意脚底会不会突然一滑。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更多的力气,才能把腿从没过膝盖的积雪中拔出来。

10月5日凌晨3时许。曹晟康打算稍作休整,喝些热水暖身,但由于沟通不畅,向导直接把凉水递了过来。“对我来说,食物只有放进嘴里了,我才知道那是什么,结果喝完没多久就吐了。”

向导意识到情况不对!试图搀扶他下山。在身体钻心的疼痛中,曹晟康回想起自己几个月前的诺言。“我对自己说,曹晟康,你既然拥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你就得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兑现!”

曹晟康要继续向前。狂风暴雪中,他开始记不清自己已经多少次摔倒、又多少次挣扎着爬起来。一阵恍惚中,他突然发觉,向导似乎停下了脚步,抓住了他的手,向左右两侧和天上指了指。

曹晟康下意识抬头,一股久违的暖意照在他脸上。“如果我能看见,那应该是太阳的方向。”

早上6时,曹晟康成功登顶乞力马扎罗山。站在海拔超过5700米的山顶,暴风雪消失了,空气清新。精疲力尽的他顾不上庆祝,摸了摸一旁的标志牌,一屁股坐在地上,随手抓起一把雪。

“那雪的味道跟中国的差不多。我心想,乞力马扎罗山,我看不见你,但现在你看见了我。”

后来,向导向每一个遇到的路人介绍曹晟康,嘴里都重复着“Chinese blind No.1”——第一个登顶“非洲之巅”的中国盲人。

 02

  十余年走遍全球6大洲 近40个国家

曾经,曹晟康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他8岁时因车祸致盲、中断学业;他曾在北京做着按摩店的生意,30岁那年,他投资失败、血本无归,恋人也离他而去;他在万念俱灰中,也曾打算找个天桥一跃而下,一了百了。

“朋友告诉我,拉萨是世上最美的地方,如果到了那儿你再求死,我们也不拦你。”

曹晟康决定,那就去一趟拉萨。途经青海西宁,旅社老板得知他的经历,请他为自己按摩,并免去了他的住宿费;在西藏纳木错,他第一次骑上牦牛,摸到了硕大的犄角与浓密的毛发;到达拉萨,他循着人声一步步登上布达拉宫前的台阶,最终登顶时,他听见了周围游客的掌声与夸赞:“一个盲人能走到这里,真了不起!”

拉萨之旅给了曹晟康豁然之感。对远方的渴望,就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回到北京,他开始打工攒钱,每年拿出两三个月的时间旅行。环游中国后,他开始尝试走出国门。十余年时间,他的足迹遍布全球6大洲近40个国家。

许多人不理解盲人出门旅行有什么意义,劝曹晟康知难而退。他并不是不知道可能面临的风险,但对他而言,走下去的动机并不复杂。

“我就是想试试。我不可能还像小时候那样,被人随便下了结论,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既然我看不见这个世界,那就让世界看见我。”

03

  发起“重走中国”之旅 寻找生命意义

8年后的一个上午,曹晟康面色平静地向记者讲述了上述经历。“可能过程、结果不是那么完美,但我想,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曹晟康的旅途仍在继续。早在2012年,他便走完了中国内地的31个省级行政区。2023年底,他受邀与俞敏洪直播。“俞老师说,现在短视频很流行,你可以拍拍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你的经历,也能为各地文旅做做宣传。”

曹晟康接受了这一建议。他从北京出发,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重走中国”。打开曹晟康的短视频账号,各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映入眼帘,“重走中国”以来,他已经发布了300余条视频。在最近的一条视频里,他坐在山东威海的一处海滩,用盲杖指着自己从未见过的大海:“人不只有眼前的工作,也有诗和远方!”

“重走中国”前,曹晟康已经因为过往的经历而小有名气,有媒体称呼他为“当代徐霞客”,不少企业、学校邀请他做演讲。最初,他有点不太习惯这种面对镜头、话筒的感觉:“我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愿意了解我的故事。”

随着“重走中国”期间一遍又一遍的讲述,曹晟康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正承担起某种新的责任。在广东,一个学生问他,如何摆脱周围同学的嘲讽;在江苏,一个父亲向他求助,应当怎么与子女沟通。“我感觉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更加勇敢地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近期的另一条视频中,曹晟康在山东青岛的一所学校,抑扬顿挫地讲述着自己首次出国的经历,以及自己为什么坚持旅行。“借用曼德拉的两句话:你若心怀光明,这个世界就不会彻底黑暗;你若不屈服,这个世界又能拿你怎样!”

语毕,台下师生掌声雷动。

 04

  他不是唯一“想试试”的残障人士

听障人士谭婷从零开始学习法律,成为全国首位通过司法考试的聋哑人;肢残人士刘子旭苦练体育项目,荣获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队首金;视障人士董丽娜坚持学习朗诵,成为全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

曹晟康不是唯一一个“想试试”的残障人士。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正选择以坚韧的意志和毅力,不断突破身体限制,让世界看见他们的身影。

“不论是残障人士还是健全人,大家都是追梦人。”旅行之余,曹晟康开始组织盲人郊游、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书,还开设了体验课程,邀请市民体验全盲状态下的生活。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固有认知。展望未来,他希望有更多残障人士能够自立自强,也期待这个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机会。

“每一个生命都有追求绽放的权利。我希望有更多人能有机会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这个国家的故事。”曹晟康这样说道。

“无障碍城市建设深调研”系列报道

统筹:王靖豪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 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