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问西东》结束后,后面的一名男性观众轻声说:电影不错,但是,看不懂。

因为逗留在影院里,一直看完了电影片尾超长的清华大学学友介绍,所以出来上了电梯的时候,只有一名男观众。他很想与我交流电影的看法,嘴里呢呢咕咕,我问他,电影好看吗?他说:不好看,乱七八糟的。每一条线索都想说一点什么,但什么都没有说清。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旁观者清,不要以为观众很糊涂,有时候,观众的一句无心之言,却恰恰可能击中了电影的软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问西东》在结构上,确实看出导演的雄心壮志。用电影里的现代情境片段里,韩童生问张震的那一句话:你有野心吗?可以看出,导演很有野心。

这个野心,就是导演试图采用世界电影体系里颇为时髦的段块式的结构,来增加电影反映的精神含量。但是,这种段块结构,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中国导演能够把它玩好的,无一不是被这种时髦的结构给坑害了。包括姜文的段块式结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撞车》剧照

最著名的段块式电影应该数获得2005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撞车》,影片里表现了一群不相干的断片式人物,但是,因为一个“撞车”,而使得所有人的生活断片都发生联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的命运变化的特征,就是他们之间有“因果”的逻辑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天塔》剧照

再看一部2007年由帅哥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通天塔》,也是这种段块式结构,分别表现了北非摩洛哥、美国、日本、墨西哥四个地段发生的事件,电影涉及的地域不可谓不广,但是,这四个事件之间,都有着一种密切相关的因果关系,可以说,电影里的那把“枪”勾连起了这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地段的人与事,一环套一环,这才叫“蝴蝶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刻尔克》剧照

再看看刚刚上映的《敦刻尔克》,里面也是采用了断片式的结构,但是每一个断片之间都有逻辑的链条收紧每一个故事,使得断片始终处于“形散而神不神”的凝聚状态。该片导演之前导演的那部《盗梦空间》更是将断片游戏的叠床架屋玩弄得游刃有余。

《无问西东》我们尚无法目测是否模仿了这种结构,但是,这个电影里描述的四个年代,仅仅是随机性抓取的,四个年代的四个事件,根本没有因果的必然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问西东》里,共反映了四个时代,而值得注意的,它是一种倒装结构,先从当代开始,然后回到1962年,再之后是1938年,然后又向前“掉”到了1923年。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掉”到一个没有底的坑,这样一步步向前“掉”,不知“掉”到何年马月。

如果按照这样的往坑里“掉”的速度与模式,这部电影应该能够掉到清华大学诞生时的“庚子赔款”,是不是把义和团在电影里也要表现一下?让王力宏的父亲参加了剿灭义和团的英雄斗争?

有人认为电影里四个断片之间有一种“蝴蝶效应”,比如,1923年故事里,一位学理科的青年改科学了文科,这个学生在1938年片段里成了王力宏的老师,这是蝴蝶效应吗?恰恰相反,如果没有1923年的改科事件,1938年投笔从戎的事,依旧会发生。然后电影里说,1938年断片里的飞行员扔下了馒头与罐头,滋养了云南的孤儿,这个孤儿后来在1962年的断片里投身到原子弹研究,然后1962年断片里的一个支边医生,又救了现代时段里的主人公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里的四个断片,看似有那么一点藕断丝连,但那仅仅是擦肩而过的微弱的交集,根本不是什么因果关系的“蝴蝶效应”。因为很显然,王力宏在当飞行员时的善举,不是孤儿活下来的必备条件,不是必然导致孤儿能够在六十年代上清华大学的原因。

而实际上,王力宏用飞机扔食物给孤儿,本身就给人一种不可置信之感。你真以为那时候的一架飞机,像现在的无人飞机一样,随机地探知到地下有一帮孤儿群落,定时投放食物?

按照《无问西东》这种东拼西凑的所谓“蝴蝶效应”,那么,我们可以把清华大学的学生,随机地任意拉扯到一个电影里,然后说这部电影运用的是“蝴蝶效应”技巧。我们不妨再设想一下,我们索兴将梁启超、钱钟书、华罗庚拉扯到一个电影里,把他们的故事各拍一段,拼凑成一个电影,然后为电影起一个名字叫“清华芳华”,能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这叫拉郎配,而不是“蝴蝶效应”的巧妙构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无问西东》看起来编导有着雄心勃勃的宏大的构思,意图把清华大学包容的事件,都浓缩到一个电影里,但实际上,导致的结果是把一部电影的完整的时间,划分为四个断片,消释了一气呵成的神完气足,分解了电影的整体布局。

电影两个小时,四个断片一平均,一个断片只承担了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三十分钟的时间,表达一个故事,只能算是比划一下,根本无法达到直达影片主旨的合力。

所以《无问西东》里留给章子怡的时间非常有限,本身电影就没有提供给她多少的表演空间,而她的镜头前,也没有多少性格的刻画,完全是承担着一个概念化的故事推进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无问西东》的编导对章子怡段落的时代特点,只是根据道听途说的想象还原了编导自认为需要阐述的真实,但却连基本的合理性都没有。比如章子怡展示自己与领袖合影的时候,这种一目了然的谎言,就没有人不以为然吗?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六十年代初期的社会,尚不是文革期间的天下大乱的时代,一个批斗会,竟然升级成暴力致人死地的血腥屠场,章子怡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电影里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群氓殴打致死,更不可思议的是,人死了,竟然会被暴尸荒野,给了黄晓明从容地埋葬的机会,后来章子怡又神奇地苏醒复活,黄晓明竟然能够把她从北京一路带到云南,藏到乡间。一方面,电影意图说明这是一个高度控制的社会,但另一方面,电影又在制造那是一个可以自由闯荡的社会,这样的矛盾的社会,只能出现在编导的想象之中,而不可能有真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里章子怡表演最为淋漓的地方,就是她被牵着手在清华园里疾驰而过的时候。这一点,很有一点章子怡在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里一直处于不断奔跑的旧梦重现,但这段情节的幼稚程度竟然是,黄晓明展演的这种近乎是向幼儿园小孩图解核裂变的原理的方式,面向的却是一个成人医生,轰轰烈烈的镜头,背后的支撑竟然是一个六十年代中学生也应该知道的核反应常识,实在叫人哑然失笑。既然要表现清华大学的学术尖端,但电影里拿出的学问,竟然是人所皆知的常识,未免太对不起镜头在清华园里的取景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父亲母亲》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在殴打章子怡段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的功力不逮。影片导演为了使这场暴力性场面具有合理性,同时并行交叉着另一位角色支边的慷慨陈辞的画面,意图使这一段写实片断具有写意性,淡化它的真实性,但电影镜头一直不敢表现章子怡在批判会现场的血肉模糊画面,然后进入画面的黄晓明孤独地发现了章子怡。这种场面是否有可能?一个人被打死了,然后众人都跑光了,然后黄晓明安然地入画了。这种场景,即使在今天的一个车祸现场也是不会看到的场面。导演在处理这段场面时的中气不足,通过电影镜头的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就可以看得相当分明。从这个意义上讲,镜头不会撒谎。导演心理上的任何一点软肋都会反映到银幕上的失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从电影里,还能看到导演技法上的稚嫩。在很多场面中,导演用同一个角度的镜头,硬剪切,导致人物表现上下不连贯。最为典型的是,在章子怡殴打昏死苏醒的段落,电影有一组同一景深、同一角度的镜头,表现章子怡的动作,但这之间并没有和缓的过渡,导致这两个镜头之间跳跃得相当的生硬。可以看出,导演并没有意识到同一角度两个镜头之间,人物表情必须保持衔接性,这样观众的感觉才能觉得舒服。

《无问西东》反映的是中国最高学府精神取向的电影,本该在品位与技法上,能够代表出中国电影的最高巅峰,但现在电影恰恰做不到这一点。反映清华大学的精神意境,是一件立意高远的事,但电影无论是从架构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只能说是比划了一下,概念化了一下,生硬地图解了一下,如果没有通过生动的形象,给人一种触及灵魂的启迪,那么,你再“高大上”的意图都是白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