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少关注军事的朋友也许都刷到过这样一则消息,缅北的亲美武装克钦独立军遭到了无人机的打击,有包括438营,437营,141营在内的三个营在“一个小时以内”“全军覆没”,甚至连437营的营长都被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这样的消息确实让人看起来非常“爽快”,但是只要稍微做一点功课,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消息其实可以说是“一眼假”!实际上不过是部分人为了迎合大家的“痛快”心理而编造的罢了。首先,在缅北,尤其是“缅北之北”的克钦邦地区,实际上是一个遍布热带雨林的山地地带,在这样的地区,如果有三个营好几百号人的话,那么必然是分散在高山密林之中的。即便是出动无人机打击,也不可能做到如此“高效”的在一个小时之内全部“消灭”,至少以目前的军事技术而言,不能说难如登天,至少是难度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我们只要查阅一些资料就可以发现,网传的这三个“全军覆没”的营,实际上并非是克钦独立军的番号,而是缅甸当局的陆军番号,而且这三个营还在与克钦独立军作战,结果却被人以讹传讹成了克钦独立军的武装,甚至还被“全灭”了,实在是有些冤枉。

最后,笔者认为,以大国的做事风格,如果要在海外进行军事行动,那么一定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并且也会有充足的理由,在于当地地方当局沟通之后才会进行,绝不会让大家去猜测或者去想象。比如,在当初我军的索马里-亚丁湾护航行动之际,就是在索马里当地公开表示对我方进行邀请,并直言“大国之中只有一国未参加”的情况下,我方才会出动海军舰队前往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护航。大国执法,讲究的是雷霆之怒,执法如山,事事有依据。

因此,综上可见,所谓的“中方歼灭缅甸克钦3个营”,不过只是牵强附会、借题发挥的谣言罢了,大家千万不要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样的一则谣言,却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克钦独立军”进入到了大家的视野,那么克钦独立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武装部队,又为何要“脱缅”呢?他们真的是“亲美武装”吗?本期内容,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克钦独立军。

自古以来,缅甸这个不算太大的地理单元就一直因为地形原因分为了“上缅甸”和“下缅甸”。其中,下缅甸地区指的是缅甸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这里集中着大量的人口以及缅甸的主要几个大城市(如仰光),在历史上也一直是缅族人的聚居区。而上缅甸就是指缅甸北部的高原山地地带,这里地形崎岖,一直是缅甸的民族区。而克钦人聚居的克钦邦,就位于“上缅甸”的“最上方”,可以说,的克钦邦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缅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文化和宗教上说,克钦邦以及克钦独立军确实与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有一定的非常合理的历史渊源的。那么很多人也许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何克钦邦这个深居亚洲内陆,与美国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地方,会与美西方有一定的联系呢?

1977年,为了庆祝基督教进入克钦邦一百周年,当地集资修建了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飞鹰楼。而之所以将这座楼命名为“飞鹰楼”,是因为当地人将美国人来到克钦邦,视为带来了象征着“自由”的“海鹰””。而就在这个“飞鹰楼”的附近,就矗立着缅北最大的基督教学校弄朗基督教大学。没错,位于缅北崇山峻岭之中的克钦邦,居然是一个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的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当地之所以会对美国人如此亲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人确实堪称是手把手地带着当地克钦人走进了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从历史上说,克钦人自古就聚居在克钦邦,但是克钦当地人由于地形等原因,对外界知之甚少,并且当地也只有比较模糊的克钦文化认同。这样一直到了19世纪末,美国宗教界派出了传教士汉森夫妇来到克钦邦,为了传播基督教文化,汉森夫妇结合拉丁文和克钦语言,创造性地发明了克钦文字,这对于克钦人而言的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美国人发明的克钦文字,克钦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能读会写的“学问人”,也终于能够将克钦人历代口口相传的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之中,克钦人才终于完成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这样的前提下,克钦当地人对美国人的感激可想而知,理所当然地,汉森夫妇的传教工作也在当地大获成功。从此,克钦人就将自己视为了全球“基督教大家庭”的一员,正式开启了克钦人“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时代。

带有基督教底色的克钦,给随后克钦的民族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英据缅甸时期,英国人就与克钦人天然有亲近感,克钦人也加入英国建立的殖民武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期间,日寇赶走了英国人,占据了缅甸。但是自古桀骜不驯的克钦人并不愿意屈从日本的威压,在美国、英国的支持下,克钦人建立了大名鼎鼎的“第101突击队”,这支部队大部分由克钦人组成,也有少部分美国人、英国人参与,最多的时候一度有两万多人。这个“101突击队”活跃在缅甸的崇山峻岭之中,利用克钦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捕猎野猪等野物的方式,沉重打击了侵占缅甸的日本鬼子,为二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在二战之中,由于克钦人与美军、英军并肩作战,克钦人与美西方的关系也得以进一步强化。这个“101突击队”也被纳入了美军的建制,也被直接视为了美军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美军对克钦人的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也正是为了感谢克钦人在二战之中的贡献,战后英属缅甸专门成立了自治的克钦邦,这也是如今克钦独立军希望“脱缅”的渊源(当然,也可以说是英国人埋下的一颗雷)。

由此可见,克钦人确实与美西方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亲近美西方也不足为奇。那么克钦独立军为何要孜孜不倦地寻求“脱缅”呢?他们与缅甸当局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最直接的矛盾就是民族和宗教的矛盾。一方面,缅甸当局如今在缅甸推行所谓“大缅族主义”,对缅甸除了缅族之外的民族存在一定的区别对待,这当然引起了包括克钦人在内的不少缅甸民族的不满。另外,缅甸为了完成国家构建,在缅甸大力推行佛教,这自然会引来已经信仰基督教一百多年的克钦人的抵触,这两大矛盾实际上就是克钦独立军成立的原因,也是如今克钦独立军与缅甸当局最直接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克钦独立军与美西方的关系,也引起了缅甸当局的警惕。在二战之后,克钦人与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一直得以延续至今,比如在奥巴马时期,有当年101突击队的老兵写信给奥巴马,要求美国调停克钦邦和缅甸当局的冲突。在2014年4月,“克钦独立军”的副司令桑鲁甘茂还应邀访美,受到了美国军政各界的热情接待。如今克钦独立军的骨干,也有不少实际上就是当年“101突击队”的老底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钦邦在美国其实也有不小的知名度,并受到了美国不少老一辈的虔诚基督徒的同情。在美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媒体——《纽约时报》曾经也专门发文报道过这个地方,简直将克钦邦吹捧为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表示这里是“玉石与黄金之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克钦独立军的诉求其实与大家比较熟悉的果敢同盟军、佤邦联合军、掸东同盟军(小勐拉)等有很大的区别。以上的这些“民地武”的诉求,基本都是在缅甸当局的框架内实现自治就可以了,而克钦独立军的诉求则更为大胆,他们追求的是希望克钦邦完全“脱离”缅甸。而且目前克钦独立军依托克钦邦和近200万克钦人,实力实际上属于是缅北“各路诸侯”之中较为强大的一支,并且也一直在支持其余“民地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缅军与克钦独立军时有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克钦军一共编为5个旅,人数至少在一万五千人以上,主要装备有美国陆军退役的MP5SD冲锋枪和M16A4步枪、M249机枪等,甚至还有传闻称该武装至少有1-2辆美国陆军现在还在装备的M2布雷德利装甲车。甚至还有消息称,有美国中情局的所谓“顾问”人员在克钦独立军的辖区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克钦军是“左手圣经,右手美金”,堪称缅北唯一一支与美西方亲近的“民地武”势力。对于这样的一支武装,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和这支民地武的关系,确实是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话题。

本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