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维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得见与看不见,是两种状态,但同一样的事件,却可以产生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状态。

我们看得见阳光,却看不见温暖;我们看得见眼泪,却看不见感动。`

我想,这原因,是因为看得见来自于我们的感官,而看不见的却来自于我们的精神。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却需凭着我们的精神去感知它。

如阳光,它的温暖来自于我们精神的体验,眼泪可以外观,但感动却来自于心灵。

可以说,作为人类,我们的感受最终都归结于:灵与肉。

“看见”属于肉体的器官的动作,而“看不见”的精神却属于灵魂的感受。

人类的存在与价值,都可以简化为“灵与肉”。

我们曾经在哲学中学习过唯物主义,知道还有一种相反的派别叫唯心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认为肉决定灵,而唯心主义恰恰相反。

看人物描写,也是“灵与肉”的结合。曾经有一位老师,告诉我解决无从下笔的办法,那就是:你描写人,无非是表现肉与灵。肉,就是人的外在的动作,人的所有的动作,无非是“五官加上手足”,天下所有的人物描写,万变不离其宗。

于是抽出《水浒》,随便找一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冲奔(足的动作)入那酒店里来,揭(手的动作)开芦帘,拂身入(足的动作)去,倒侧身看(眼的动作)时,都是座头,拣一处坐(足的动作)下,倚(手的动作)了滚刀,解放(手的动作)包里,挂(手的动作)了毡笠,把腰刀也挂(手的动作)了。

你以为只有中国人这样写吗?非也。外国人也是如此。看看雨果的《悲惨世界》吧,也与施耐庵不谋而合,是地球人,思维方式都是一样的:

“那个大娃娃还一直摆在玩具店里,珂赛特经过(足的动作)那地方,不能不斜着眼睛再瞅(眼的动作)它一下,瞅过后她才敲(手的动作)门。门开了。德纳第大娘端(手的动作)着一支蜡烛走(足的动作)出来。”

这是肉的描写。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还有精神,于是灵在人类文化中,更有至高的地位。

暑假期间,我下载过好莱坞电影《复仇者同盟》的前传就是《美国队长》的视频片段。看完之后,我被影片里的主人公失之交臂的一段感情,弄得很伤感,最后总结了一段话,说:英雄不仅要与坏人作斗争,还要与自己的灵魂搏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由此更进一步展开了联想,这就是人类的生存本质。“肉体”上正如林黛玉所说的那样,要经受“风刀霜逼”的现实的摧残,但精神上还要迎接着“嗟呀牵挂”(红楼语《枉凝眉》中语意)的撕扯。

所以我们喜欢看好莱坞电影,就是因为这些影片不仅视觉上有动作的火爆,更有精神的打动人的地方,只有灵魂上触动人,才会让一个艺术有感染力。

同理,也只有在灵魂上让人感到触动,才会让人感到温暖,觉得舒服,觉得应该有所行动。

隔壁邻居家有一个小孩,经常为做“阅读理解”题目而伤神,问我有什么办法。我按照上面的所思所想,为他提供了一条不一定精准但可供参考的捷径。可以说,就是任何文章与语句的剖析,无非是从事件升化到精神上来。所以,这样的模式应该能够通用的,就是:“通过……(事件),表达了什么,弘扬了(歌颂了,礼赞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赞扬了……。”实际上,就是从肉到灵的升华,有了这个核心筋骨,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看得见”的是人类生活的表面,而“看不见”的精神却能够代表着人类的本质。让我们在看得见的表象之中,去寻找那些看不见的感染我们、影响我们的精神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