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京大轰炸的前奏 汉口大轰炸

在抗战末期,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为了阻止日军的进一步推进,美军开始试验地毯式轰炸,由陈纳德所领导的美军多次对武汉的日军设施进行轰炸。

在二战的亚洲战场上,地毯式轰炸是一种新的战术。在此之前,东京大轰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袭,而汉口大轰炸则是东京大轰炸的前奏。因此,在东京大轰炸之前,汉口大轰炸的死伤规模是世界上最严重的。

美国作为当时的科技强国,研发了新型的航空燃烧弹,即M69。这种燃烧弹内含数十个长管形状的子弹,可以集束投掷到目标上。考虑到亚洲建筑多为木结构,一旦受到燃烧弹的命中,大火将不易被控制。

1944年12月18日,美军出动了92架B-29轰炸机、33架B-24轰炸机以及149架护航战斗机,总共投下了500吨的燃烧弹。这次轰炸行动导致大火延烧了三天,使得日本的战斗机队遭受了严重损失,同时造成汉口市区一半的建筑被毁损。据估计,此次轰炸事件导致市民伤亡超过4万人。

12月21日,美军的B-29再次对汉口进行了轰炸,落弹数量高达1000多吨。整个汉口的棚户区,也就是贫民区,都成了大火的焦点,火势蔓延了大约10华里,相当于5公里的距离。简单来说,汉口大空袭标志着美军首次使用燃烧弹对付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并且采用了地毯式轰炸的战术,这一战术后来也被应用在日本本土。

被炸后的东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这个大轰炸的时代一般人都有所耳闻,但相对来说,关于这个细节的了解却较少。事实上,汉口大空袭造成了约4万人死伤,比长沙大火更为惨重的焦土事件,却鲜为人知。

由于死伤人数之多,重庆国民政府并不愿多谈论此事,在当时更是封锁了消息,这是无奈之举。

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他提到了这次轰炸,指出美军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也没有提前通知他。他在日记里面写下了「雪耻」两个字,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不便详述。毕竟在那个时候,重庆国民政府几乎完全依赖于美国的支持。

另外,执行轰炸任务的陈纳德在自传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在长江流域,日军的空军主力已经被彻底摧毁,汉口的仓库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标志着日军在这一地区的末日即将来临。随后,美军将这种战术成功地应用到东京、大阪、神户等日本主要城市的轰炸行动中。而重庆大轰炸、汉口大轰炸与日本的大轰炸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些轰炸行动背后的意义并不孤立。

中国人民的另一场灾难 重庆大轰炸

日军对重庆的轰炸持续了长达六年又十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从最初的试探型轰炸,逐渐升级为100号作战、101号作战、102号作战,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零星轰炸。在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包括1939年的五三大轰炸、五四大轰炸,以及1940年的八一九大轰炸。另外,还有1941年的六五隧道惨案。对于那些经历过大轰炸的人来说,他们除了记忆深刻的空中飞机轰鸣声外,还会想起那些放警报的红灯笼。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爆炸所引发的恐慌和震撼。

1941年初,日军向中国集结力量,发动了102号作战的大规模轰炸。其特点在于飞机批次众多、时间持续较长,采取了对重庆连续轰炸的方式,使用所谓的疲劳战术。日军将轰炸重点集中在市民住宅、机关、学校和商店等人口稠密地区。在当时,为了躲避空袭警报,重庆市民经常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都处于警报状态之下。尤其是在二战期间,间接死于轰炸的人数最多的事件之一是1941年6月5日发生的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

在那一天,从傍晚到午夜之间,对重庆实施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连续轰炸。这段时间内,所有人都不得不躲避在安全的地方,无法外出。在重庆著名的「十八梯」地区,一条长约四公里的大隧道成为了避难所。然而,由于部分通风设施尚未完成,甚至被轰炸毁坏,导致洞内通风不畅。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洞内的市民因呼吸困难而向洞口挤压,最终导致了许多非受迫性死亡的发生。据估计,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件发生后,重庆市长吴国桢、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总司令刘峙以及专任防空副司令胡柏翰等人都受到了处分。

实际上,根据当时重庆卫戍司令刘峙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回忆》中所述,这一事件中的死亡人数超过了1200人。那天,他与何应钦和白崇禧一同前往郊外视察国防工事。由于当时十八梯隧道尚未完工,主要是因为人们无知且不听制止,许多人仍然涌向这个未完工的大隧道,试图躲避空袭警报。结果造成了超过1200人的伤亡。

在经历了长达六年多的轰炸后,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约为16376人,受伤人数约为14000人。重庆的半个城市遭到毁灭,这场轰炸的威力可见一斑。而对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最造成死伤的事件可追溯至1939年的五三大轰炸和五四大轰炸。

1939年5月,日本军机对重庆进行了无差别的轰炸,持续了两天时间,导致超过9000人死伤。市区内的10多条主要街道都被烧毁,树枝、甚至电线杆上都可见残肢断臂。由于重庆是一座山城,缺乏用水,大火难以扑灭,据说这一次花费了三至五天时间才将火势全部扑灭。

日军大规模使用燃烧弹,特别是一种名为铝镁合金燃烧弹,其中镁含量达到92%到96%,并装填了汽油和石蜡混合物,这使得其威力极大。由于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使得其在面对日军轰炸时显得更加无力。

同情中国的美国记者白修德非常有名,他是一位左派记者。在经历了重庆的五三和五四大轰炸后,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国暴风雨》中有着深刻的记录。他描述了重庆第一次遭受大规模轰炸的夜晚,那时正好是四川发生月蚀。中国有着「天狗吞月」的传说,那个夜晚,挽救月亮的铜锣声与爆炸的火爆声以及受难者的哀号混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真实地展现了工业暴力机器与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重庆的大轰炸后,蒋介石夫妇连续前往探视,试图安抚民心。重庆国民政府展现出了罕见的行政效率,在短短几天内动用所有可用的公私车辆和船只,将老弱妇孺全部疏散到市区之外。

在短短三天内,至少有25万人被疏散,相当于重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措施一直持续,每年重庆雾季结束后就开始广泛宣传,以鼓励人们尽快撤离市区。此外,重庆还规定所有建筑必须留有防火通道,不能有连续超过10间的房屋,如有必须拆除。

在五三和五四大轰炸之后,尽管发生了六五隧道惨案和其他大规模轰炸如八一九大轰炸,但由于这些紧急疏散和规范措施,重庆直接的死伤人数得以有效降低。这也表明了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后,即使面临焦土战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也能得到有效保护。当然,重庆当时虽然有人居住,但并没有那么拥挤,而且日本飞机也不仅仅针对重庆,还会轰炸其他地方,如成都等。

从重庆到东京之路 日本「无差别轰X」的最终结果

当时流传着一副对联,表达了当时的情景。它写道:“朝朝闻机(鸡)起舞,夜夜枕戈待弹(旦)。”,暗示着人们白天听到警报就准备逃避,夜晚则带着武器准备迎战。关于横批是否暗示“想起鸡蛋”,这个解读或许有点牵强,主要还是谈论着战争的阴影。

躲避空袭警报,特别是在重庆这样的火炉,尤其在夏天,高湿度让人难以忍受。在防空洞或隧道里待上三四天,想象一下,尤其是对于身材较胖的人,会感到异常难受。这种生活条件下,空气污浊、闷热无比,需要坚韧的意志去忍受。

在空袭后,重庆的大街小巷断了电,家家户户只能点起太平灯,也就是油灯,来照明。重庆的人们会在不同地方点起灯笼,以警示日本飞机的接近。此外,规定建筑物必须留有防火通道,不得连续超过10间房屋,如有则要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通过文字和描述,很难感受到当时的情景,特别是由于中国的空军力量薄弱,画面更显匮乏。但是最近几年拍摄的纪录片《苦干 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情况。这部纪录片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至20日间日军对重庆进行的无差别轰炸,飞机投下了大批汽油凝固弹,摧毁了许多精华地带。

提到这部片子,我们也要提到美籍华人李灵爱。他出资邀请记者雷伊史考特前往中国拍摄纪录片,为中国国军的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军采取无差别轰炸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昂贵的军事行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他们肯定是有其要达到的目的,这引发了我们的好奇:日军的目的是什么?

日本军队当时主要是想摧毁国民政府,以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在五三、五四大轰炸之后,日本大本营的海军报导部发表谈话,宣称重庆的民心已经动摇到了极点,甚至蒋介石都准备放弃重庆,迁往四川的成都。他们打算继续加强轰炸,声称即使迁往成都,成都与重庆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公里,对于日本的海军航空队来说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种言论听起来傲慢自大,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战。如果这样的报道在现代出现,很可能会被批评为认知战术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当时有类似的传言,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在《中国的暴风雨》一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称蒋介石有计划迁移重庆。从历史上看,重庆大轰炸的影响不仅仅是死伤人数,还体现在长期躲避防空洞导致的儿童死亡率上升等方面。

重庆大轰炸后的街道

重建空军抵御日寇

在八一九大轰炸之后,社会各界呼吁捐款购买500架飞机以实现空中制空。当时中国国军的空军非常薄弱,海军基本上是虚设的,但尽管如此,似乎也应该有对付日军的应对措施。虽然不谈空军,但地面防空炮的数量却很少,甚至白修德的书中提到,许多高射炮甚至没有膛线,因此射程非常有限。

在1938年武汉大轰炸之后,中国空军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使得中国面临着一切只能任人宰割的局面。即使仅存的战机,其性能也太差,升空迎击几乎等同于无用。甚至在一度像成都这样的地方,空军士校里也只有一些性能较差的初级教练机,也不得不遵循警报规定。因此,附近的居民只要看到飞机朝西方起飞,就知道要开始躲避警报了;而当他们看到飞机返回时,就知道警报也即将解除。

至今,空中优势仍然是大国较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初期的抗战阶段,中国仅仅得到苏联的援助,但随后苏联自身被德军入侵而分心。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才开始得到美国援助。根据美国的要求,从1943年12月开始,中国动用了50万民工在四川建设和扩建了九座机场,其中五个供驱逐机使用,另外四个则有着长达2600米的跑道,用于轰炸机。在缺乏机械化设备的情况下,所有工作都依靠扁担、锄头和十字镐等人力工具,这一切犹如蚂蚁般的原始建设,类似于两千年前兴建万里长城的情景。

尽管这些民工也是轰炸行动的受害者,但重庆国民政府毫不犹豫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用六个月时间建成了这些机场。这种原始的防御工程的存在有些令人心酸,但我们理解到,对抗工业文明,最终还是要依靠工业文明。

到了1944年6月16日,从四川出发的美军B29超级堡垒顺利起飞,轰炸了日本本土,这是日本本土第二次被美军轰炸。这次轰炸的特殊之处在于有美国记者的目击报导,后来成为重庆媒体报刊的头版新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四川人和重庆人在这次轰炸之后会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美军在此之后为了加速打击日本本土,开始了对中国内地的轰炸,其中就包括1944年12月18日的汉口大轰炸。

这是在东京大轰炸之前,世界上最惨烈的一次单一性轰炸。八一九大轰炸对重庆市建筑物造成了巨大损伤,因为当时日军使用了新型的汽油凝固弹。然而,更为严重的是美军研发的E-46集束炸弹,其中装载了39枚M69凝固汽油弹,造成了汉口四万人的死伤,中国人的伤亡甚至超过了日本人。这个事件揭示了战争在本土发生的悲剧,防御是必要的,但战场往往已经成为焦土,而在反攻时又需要再次面对焦土。也正因为如此,战争的最高指导原则常常是尽量在境外进行。

武汉大轰炸之后,美军将烧夷弹也投向了东京上空。尤其是1945年3月10日的轰炸,由广岛、塞班岛和天宁岛出发的超过300架B-29轰炸机装载着最新型的烧夷弹,对东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一次造成十万人死伤,超过一百万人流离失所,创下了二战期间单一空袭伤亡最严重的纪录。

接下来是两颗原子弹的投放让日本人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