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西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泽湖。1128年,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明清以来湖水全凭洪泽湖大堤作为屏障,形成“悬湖”。

现洪泽湖正常水位12.5米,面积1597平方千米,容积30.4亿立方米,湖泊长度65千米,平均宽度24.4千米,平均水深1.9米,最深5.5米。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千米。近年加固了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提高到16米。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水主要经由三河泄入高邮湖,再经邵伯湖入里运河,到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旧时排水不畅,大堤失修,水患严重。1949年以后新建规模宏大的三河闸,整修入江水道,加固洪泽湖大堤。1952年在高良涧以东修建苏北灌溉总渠,长168千米,用以灌溉里下河平原,兼作排洪之用。湖水还可出二河闸经杨庄水利枢纽由中山河(或称新淮河)入海。1958~1960年又增辟淮沭河,由杨庄水利枢纽引洪泽湖水北上,到沭阳入新沂河。目前洪泽湖水共有这四条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运、养殖之利。湖区沿岸每年都出现结冰现象,岸冰厚0.03米~0.05米。1969年1月31日强寒潮侵袭时全湖封冻,12天后才解。

洪泽湖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其几何形态极不规则,东北—西南向的拦洪人工石坝,距湖心15千米,其余为天然湖岸,岸线弯曲,岸坡平缓,全源水域由成子湖湾、漂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湖底质为碎屑沉积物;汇入洪泽湖的较大河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徐洪河等。

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米~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千米,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洪泽湖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张福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淮河入江水道。全长156千米。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高邮湖、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秒,1954年8月6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秒。

二、苏北灌溉总渠。全长168千米,西起洪泽湖高良涧进水闸,流经淮安(今楚州)城南与里运河平交,至射阳县六垛扁担港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秒,1975年7月19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秒。

三、淮沭新河。全长196千米,南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淮阴、沭阳进入新沂河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2003年7月11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全长163.5千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四县(区),至扁担港入黄海。近期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远期设计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实际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