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治通鉴》记录了无数帝王将相的事迹。

观察他们的成事经验,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下面,给大家分享书里的三句话。

句句都是精髓,值得反复琢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三》

解释:提前规划并做好准备,那么在事情真正到来时,我们就不会感到担忧。

相反,如果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担忧,那么这种担忧对解决问题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了。

《礼记·中庸》中有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精心策划和准备。

想象一下,当你面对一个重要场合需要发言时,你会怎么做?

善于提前准备的人,会在发言前深思熟虑,组织好语言,因此他们的发言总是条理清晰、逻辑通顺,甚至能够出口成章。

同样,在做事情上,他们也会提前布局,考虑周全,因此在执行任务时总是有条不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但说实话,光有准备还不够,还需要在过程中保持冷静和专注。

遇到困难了,有些人因为心急、不自信、怕犯错,总是急于求助于他人,希望借助外界力量来解决问题。

可以这样做,但不能总是这样做。

且不说利益交换,就说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没人愿意一直帮助弱者。

别人是靠不住的,靠山山倒,只有自己才是最强的后盾。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学会提前准备,独立思考,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人才能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资治通鉴唐纪》

解释:人的本性,往往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才会设法改变现状。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必须学会主动出击,寻求改变。

生活中,迷茫是常态。

总是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们会觉得前路茫茫,困难重重。

但其实,这正是我们成长和转变的契机。

马克思哲学里有句话:“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在不断地流转变化着。

河流在奔流,季节在更替,连我们自己,也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成长。

所以,不要害怕变化,因为变,是这个世界的常态,而不变,才是真正的异常。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好像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但其实,这种“一穷二白”的状态,恰恰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

一张空白的画布,可以随心所欲地挥毫泼墨,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人都有惰性。

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必须克服。

回想起小时候,老师总是耐心地对我们说:“勤奋儿,偷懒没任何好处。”

没错,那些勤奋好学的孩子,他们的努力会转化为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

而那些总是偷懒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羡慕别人。

虽然心里不服,觉得自己也行,可到头来呢?

还是躺在自己的安乐窝里,不愿意改变。

所以,“唯有改变,才能拯救”,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资治通鉴•宋纪》

解释: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慢慢的,那也就成了你的优点。

如果能真心地欣赏他人,那么这个人的心胸,一定十分宽广。

当你将别人的闪光点看在眼里,无形之中,你也在吸收这些优点,渐渐地,它们会变成你自己的宝贵品质。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此以往,你会发现,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令人称赞的个体。

优秀的人,总是懂得如何发现并欣赏他人的独特之处。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论走到哪里,我们愿意发掘,总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些什么。

当然,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当你懂得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时,你其实已经找到了自我提升的捷径。

人们常说,心之所想,眼之所见。

如果你内心充满阳光,那么你看到的世界也将是明媚的;如果你内心怀揣美好,你的视野里就不太可能出现肮脏和丑陋。

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苏轼和佛印禅师,曾一同打坐。

苏轼调侃禅师像一团牛粪,而禅师则回应说,苏轼像如来佛祖。

苏轼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苏小妹却指出,这其实是哥哥内心的反映。

你内心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就像是一面镜子。

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

喜欢、欣赏、善待他人,你也将收获同样的喜欢、欣赏和善待。

反之,如果你总是以恶意去揣测和对待别人,那么你也将收获同样的恶意。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盛开的花朵,自有蝴蝶来”

一朵盛开的鲜花,它的香气自然会吸引蝴蝶。而一堆腐烂的瓜果,只会招来蝇虫。

同样的道理,当你学会欣赏他人时,你也将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人,吸引更多积极、正面的能量向你靠近。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