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读黑格尔的逻辑学?

作者丨庄振华

扫码上图-解锁黑格尔

关于如何研读《逻辑学》,有三个要点需要留意。

01.

破除历史主义和释义学的迷思

首先要破除历史主义和释义学的一些迷思,将经典原本具有的历史穿透力还给经典。

历史主义既包括进步论,也包括浪漫派,还包括以当前生发为历史重心的派别。历史主义不在于历史意义的具体编织方式,而在于它只在历史的内部看待秩序的生成,而不是历史服从于秩序。历史服从于秩序是到中世纪晚期为止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教救赎史)的主要构造方式,但现代逐渐将这个局面“倒转”过来,使秩序在历史中生成。

一切意义都成为“价值”,而价值往往生成于历史,也毁灭于历史,这就是标准的历史主义。换用一对古希腊的词来说,历史主义认为人类沉陷其中的质料状态生成形式,而不是形式引导质料状态。我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好长时间里都坚定地认为黑格尔是一个历史主义者,后来发现不能简单这么看。

黑格尔的确有他历史主义的一面,他也相当强调历史对人乃至相当一部分形式与秩序的决定作用;可是他还有更古典的一面,就是主张形式和秩序更有超出历史或者至少不完全受制于历史的成分。

至于释义学,我们通常认为释义学有个很大的好处。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让我们不要陷入到“作者怎么想”的执念中去,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意义的历史变迁上。而作者本人的想法并不重要,因为作品一旦生成,他的命运就不归作者支配了。西方学者对于这种思路陆陆续续开始有些反思了。这种思路预设了历史的连贯性和单一性。它主张历史有一条连贯的河,一个文本、一个传统、一个习惯或一套规范在历史长河中只要产生作用,都有其历史意义。

释义学容易产生一种迷思,它喜欢把各种现象编织到历史当中去,安到历史的某一块当中去,这样它的意义就受制于它前面和后面的东西的意义。比如我们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解释和我们的下一代人对它的解释不一样,我们当下对它解释和我们五年、十年之后对它解释也不一样,但这些都要加以尊重。这个话确实很好听,但这就使得历史越久远,沉积物越多,人们便越不能与先前的东西对话了。换言之,释义学看似增强了历史连贯性,实际上陷入了斯宾诺莎意义上的“自类相限”,削弱了一些真正有穿透力的思想的力度。

《逻辑学》作为古典哲学的作品,其实具有穿透历史的力度。我们不要光认为它是19世纪的一部作品,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然后翻山越岭才到我们这儿,于是它在这中间经历的变迁成为它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妨多看看它直指人心的和直指我们时代症结的思想,而不要去想200多年之后我们现在的科技有多发达,我们与它有多隔膜。后面这种想法看似“严谨”,实际上是偷懒,拒绝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宁愿拥抱一种抽象的历史主义,终究是为自己图个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在具体研读方式上

要留意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要防止“死—活”之分的“拿来主义”做法。所谓“死—活”之分,指的是克罗齐写过的一本叫《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的小册子中的做法。克罗齐用当代人的眼光,把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划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东西。美国很有名的丕平(R. Pippin)写过一部《逻辑学》研究著作。英国的黑格尔专家霍尔盖特(S. Houlgate)对这个著作就不以为然,认为这书是取一瓢饮似的方式在进行研究。

这类研究会导致很明显的一个毛病,即片面而非整体地看待黑格尔,比如有意撇开他的形而上学和绝对精神,似乎这些东西落伍了,连说出来都让人丢人似的。在众人“拿来”的时候,大家争当那个显得“正确”的人。他们把黑格尔本人最看重的绝对精神以及他的形而上学整体架构扔下不管,取出他的主奴关系、伦理学说、承认斗争这些东西“为我所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大家往后会看到他的形而上学整体架构根本没过时,反而能相当尖锐、相当深刻地应对现代问题。而且这一点越到现代性的毛病充分展开的当代,越是明显。

第二方面是在理解黑格尔时要防止小聪明的武侠小说式“乱斗”。在不了解《逻辑学》整体架构与义理,尤其不了解它对现代生活中许多问题的针对性的情况下,一群人抱着“挑战西方哲学的一座高峰”或“挑战智力极限”这种非常功利的好胜心去读它,就容易演变成智力的比拼和面子的维护。大家相互争论黑格尔笔下的“概念故事线”是怎样进展的,甚至不惜编造出一套说法来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家”形象。比如一些读者抓住“正题—反题—合题”这样一个从费希特等人那里取来的框架,往黑格尔的所有三一结构上硬套,殊不知黑格尔虽然有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方便说法来描述三一结构,但其实另有一套:他在根本上遵循的却是“僵硬区分的知性—辩证的否定性理性—思辨的肯定性理性”这种模式在阐述自己的三一结构。但有些读者并不愿意反思这种人云亦云的模式是否与黑格尔的三一结构合套,反而像做拼图游戏一样,一定要把“正题—反题—合题”这个模式“圆”上。

在同好面前,谁能够把《逻辑学》的这种“故事线”捋顺了,大家就都佩服他。把黑格尔的《逻辑学》当成是概念与概念之间“乱斗”的一个战场,这种做法最后达到的效果只是满足了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在“拿下它”的焦躁之心支配下,为了平复心情而画出“故事线”或“思维导图”,往往是“饮鸩止渴”,虽然暂时像是满足了愿望,长远来看却是有害的,因为这会使一种错误模式越来越固化,让人与《逻辑学》本身越来越隔膜而不自知。往后我们会发现,黑格尔的种种三一结构虽然对于接引外行(“自然思维”或常识)而言似乎需要一个比较普遍的模式(即前文中说到的第二种模式),但其实每一个三一结构与另一个都不同(尤其在所处层面与旨趣方面上更是如此),这是由世界本身的情形决定的。在黑格尔那里根本不存在按照一个固定模式硬套到所有三一结构上去这回事,更不可能在没有深刻把握生活的实情之前“设计”出一个个三一结构。

第三方面是要将每一个范畴都做两种还原。一是还原到生活中。《逻辑学》的范畴在生活中都是有所本的,是扎根于我们生活中的,大家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体会到他揭示的困境与出路。二是还原到西方文化史和问题史上去,看看西方人的文化结构,以及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如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中凝结为黑格尔的某一个学说。我们在后面的讲解中也会做这两种还原,努力让大家看到这些范畴既在西方思想史上有所本,又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即所谓的当代问题,往往并不过时。

做这两种还原不是为了肢解《逻辑学》,而是为了深化对它的理解。所谓“肢解”指的是:别看《逻辑学》那么严整,我们不妨以“能力有限”或“细致入微”为名义,耍点小聪明,把他的某个范畴取出来加以发挥,或者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看看黑格尔以前、以后都有谁重点用过这个范畴,或者说他同时代的谁也说过,做点比较的工作。而这个范畴在《逻辑学》全书中的意义、地位与局限一类问题则被上述做法替代了。

另外,我们所讲的“还原”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那种空对空地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勾画“路线图”的做法。这种画图的做法大都没有多大意义。表面上看,黑格尔本人似乎也只在做概念推演,实际上反映的是历史的困境:西方人的生活走到那个层面了,形势所迫,若不在生活的根本逻辑上寻求转进,便没有出路。因此我们所讲的“还原”意味着,既然黑格尔将若干活生生的生活与历史浓缩为范畴,那么我们就需要做一个反向充实的工作。而这样做的依据是,只要文明在延续,黑格尔所见的一些历史情形背后的机理,经过改头换面之后也在延续。

03.

学会克制思维

最后还要注意,在个人阅读效果上不必追求当时就改变对整个西方哲学史的看法。

总是追求尽快抹掉自己心目中哲学史图景中的那些“奇点”,这其实是求真意志和理智上的好胜心在作怪,使得人容不下丝毫不确定性。其实经典的受用首先是在个人教化上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读它首先是为了弄清楚自己是否处在某些现代陷阱当中,这些陷阱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走出这些陷阱,而不是为了记住什么知识,平复自己理智上的不确定性。我们脑子里面的哲学史图景作为自己“爬楼”的“梯子”去用是可以的,它也需要时不时修正一下,但是不要太在意这个事情。要懂得克制一种思维习惯,即总是寻求在理智上征服哲学史的对象。鉴于这种征服既无必要,亦无可能,那么当我们感觉自己完成了征服时,那很可能只代表我们被自己虚构的一套说法迷住了心眼。

庄振华|著,文章选自《〈小逻辑〉评注》前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6月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听哲学创始人:书杰

书杰,听哲学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制作独家课程《哲学100问》《古典音乐100问》。专业哲学科班毕业,专注于大众化哲学启蒙工作,拥有多年哲学线上教学经验。创办哲学音频课《哲学100问》。 已出版《哲学100问》三季图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和《后现代的刺》,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

哲学硕士带你系统入门

0基础哲学课

《哲学100问》

快速梳理2500年西方哲学史丨提升逻辑思维

69位哲学家 + 350期音频课 + 16大篇章 + 250张逻辑图

生命丨欲望丨孤独丨死亡丨灵魂丨幸福丨性爱丨信仰

痛苦丨意志丨自我丨语言丨逻辑丨存在丨荒谬丨救赎

启蒙丨神话丨理性丨工具丨身体丨权力丨科学丨传媒

试听一下↓

古希腊 → 中世纪 → 近代 → 现代 → 后现代

听课入口

扫码收听

扫码订购 - 永久收听(附文稿)

收听方式

① 扫码收听

② 下载“小鹅通”APP(可下载音频)

全网独家 丨针对0基础小白开设 丨脉络清晰

购课赠送:250张逻辑思维导图

已购课程用户可领取

逻辑图领取

下图扫码添加助手微信

很重要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