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热闹闹的五一假期结束了,根据官方披露数据国内旅游市场延续火爆:外出旅游人次2.95亿,同比增长7.6%,较可同比口径2019年同期增长28.2%。旅游花费方案总结1668.9亿,同比增长12.7%,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

进一步打开结构来看也呈现出新特征,小县城跑赢大城市,性价比正在取代热门地,体验感正在取代新鲜感。

看看本地市场主要消费五一消费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主要项目统计数据来看,除SKP得益于新开店铺贡献导致大幅增长外,原来头部项目IFS、太古里均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商圈核心项目仁和新城、大悦城、龙湖滨江天街则相对较好持平或略增,但依旧呈现出极大增长压力。

事实上,明星项目双位数下跌是过去从未发生过的,甚是离奇。

市场上有分析认为商圈零售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客户外出旅游及今年五一国内各地区天气不佳导致,的确有上述原因但从开年以来更长远来的周期来看,经济下行的寒气正以肉眼可见、肌肤可触的速度在传递、渗透。

正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商业风寒mall先行。

“你不关心时局,时局也会关心你”,这是假期读马伯庸新作《大医》里面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目前商业时局的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大势已来无法阻挡和回避,我们能做的唯有积极应对,结合近期一些观察思考、交流访谈,一些观点分享如下:

1、回归商业常识,尊重专业和客户。

说这话听起来有点小题大做、甚至冒犯,但事实就是由于这个行业的低门槛、易上手特征导致产生一个奇怪的现象——

市场整体商业体量的持续增长和市场整体专业运营能力的持续下降。

过往几年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让专业的价值不断隐形,短视频平台上商业导师们的切片剖析也在为商业地产各方从业者提供“赋能指导”。

实际业务场景中则是招商用画饼代替画图,营销用噱头讨好代替传递价值,运营用会场PPT代替卖场人货场。

这些现象也绝非线下商业独有,在近期在一则对阿里巴巴蔡崇信的访谈中他也有谈及:“阿里巴巴如日中天到逐渐掉队,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谁,我们没有给他们最好的体验”,互联网公司一向以行动快速出名,最近刚刚官宣天猫、淘宝取消运行了10年之久的预售机制便是最好例证。

2、少赶些“非标”、创新的时髦,多做点“呆笨”的基本功。

非标商业的话题这两年颇为火爆,尤其在成都更是非标的先行者和引领者,非标商业层出不穷,而就是在成都最近开始也率先发起对非标商业的“反思浪潮”,无论是行业评论还是运营方都不在提及甚至有点反感“非标的标签”,国内诸多非标商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热潮之后也陆续被经营现实打回原形。

问题出在何处?在和采访了一些运营方之后大家都有相似的结论:

第一,非标的热潮是双刃剑,既带来了短暂的流量热潮,也因此蒙蔽了对运营持续性的重视和思考。

第二,短期热点的流量没有转化为长期供血的“存量”核心是运营方和品牌方都在沉浸于自己的故事和情怀中,对于投资收益的算账和精细管理的手段都缺乏系统性规划。

反观从来很少宣传和标榜创新的港资品牌如太古,确悄悄在创新的路上越走约好,无论是租户市场还是消费者感知都做到了表里如一和始终如一,究其成功原因,懂得都懂也不用在此赘述。

3、以人为本是个好理念,可惜被重视和坚持的越来越少。

商业归根结底是围绕“人”做生意。

近两年随着供给端的不平衡、经济下行消费紧缩,以及资本市场对商业不动产的进一步开放,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品牌方都越来越看重KPI,从围绕“人”已经转变为围绕“钱”。

租金收入、零售额、客车流无一例外都成为了所有商业项目的关键考核指标,而且权重日益增加,但鲜有把租户健康度、消费者满意度、社区贡献度来作为绩效指标。

其实仔细观察,疫情期间及近两年以来,一些贴近情绪价值、自我关爱的消费品类快速崛起,例如香氛、露营、萌宠等就已证明消费者自我意识已然觉醒并不断强化。

既然最终买单消费的人已经觉醒了,那如果还是按照常规传统的思路、手法来做生意,还是把一起经营行为向“钱”看齐为出发点,那么迟早会被已经到来的汹涌浪潮所击垮。

另外,作为城市商业观察者,尤其年初以来在和全国各地商业从业伙伴沟通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无关业务,竟然是累。我不禁在想,一个低情绪、体验累的群体,怎么去给客户提供高情绪、优体验的服务或商品呢?

五一过完是端午,营销节点年复一年轮回不变,但商业市场水大鱼多的年代已然不在,有多选手能够顺势有为,逆势前行,我们拭目以待。

扫码链接新浪潮!

*本文来源于商业曹点,作者小斌。欢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n_062400),围观新浪潮朋友圈,深度交流资源对接,加入行业创始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