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变异性(BPV)是预测心血管(CV)结局的重要指标。血压控制后维持一段时间,血压变异性不同对心血管结局的长期影响尚不确定。2024年发表在EHJ上的ASCOT研究表明,与平均收缩压相比,收缩压血压变异性(SBPV)是心血管结局的有力预测因素,甚至在血压正常的患者中也是如此。与阿替洛尔为基础的治疗相比,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治疗在多种心血管结局上具有长期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SCOT研究使用相关的医院和死亡率记录,研究纳入19257名高血压、同时合并至少有三个额外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年龄在40岁至79岁之间的患者,排除入选前3个月内冠心病(CHD)病史、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心绞痛、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的病例。主要终点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和致死性冠心病。

本研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估计试验期间SBP和BPV的平均值与试验结束后出现的CV终点的相关性,以及随机分配的治疗与随机化后发生的事件与首次出现预先指定的CV结局的相关性。

对8580名高血压参与者(4305人在试验期间(中位数5.5年)接受氨氯地平±培哚普利治疗,4275人接受阿替洛尔±利尿剂治疗)随访5年的试验期中,中位访视次数为13次。以各次访视时的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SD)作为BPV的测量指标。试验结束后进行长达21年(中位数17.4年)的随访。其中有一组受试者(n=2156)在试验结束6年后,接受了自我管理问卷调查和临床随访。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的血压数据中,尽管平均SBP是心血管结局的一个预测因子【P <0.001】,但与平均SBP无关的BPV是心血管事件的强有力预测因子【P < 0.001】,并且在血压控制良好的受试者中也可预测事件发生。在21年的随访期间,与阿替洛尔为基础的试验期间治疗相比,氨氯地平为基础治疗的受试者中,卒中【P =0.003】、总心血管事件【P =0.008】,总冠心病事件【P =0.024】和房颤【P =0.030】的风险显著降低,但在心血管死亡方面的证据较弱【P =0.07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见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ASCOT研究总结

本研究表明,SBPV是决定心血管疾病结局的更强有力的因素,证实了基于氨氯地平比阿替洛尔在降低中风、冠心病事件风险方面的长期益处。

专家点评:降LDL-C、降血糖后都存在长期的“遗产”效应,即停药后仍存留降低CV风险的作用。降血压同样存在该效应。该研究通过长达20年的随访确定了控制收缩压变异性(SBPV)是产生这种“遗产”效应的主要机制。SBPV独立于诊室血压、平均血压等传统指标,成为新的高血压病干预目标,对现有的高血压管理达标理念提出了新的目标,即控制血压变异性。目前尚未解决SBPV引起CV风险升高的阈值,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管理SBPV、SBPV的目标值等关键问题。在临床中,如何在诊室或家庭中,借助软件/算法来获取长期的BPV数据也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Gupta A, Whiteley WN, Godec T, et al. Legacy benefits of 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re primarily mediated by improve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the ASCOT trial. Eur Heart J. 2024 Apr 1;45(13):1159-1169.

专家介绍

杨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院长助理、心内科副主任

泛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心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信息与大数据协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委

研究领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博士后基金等项目

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9项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