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立高校“80后”校长崭露头角。

5月7日,青岛理工大学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传达山东省委关于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调整的决定。山东省委决定张凯任青岛理工大学校长。

张凯是“80后”,今年44岁,四川南充人,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后来在该校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2021年7月,山东省政府发布通知,张凯被任命为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今年5月他更进一步,成为该校校长。

今年以来,至少5位“80后”走上高校领导岗位,除张凯外,任羽中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尤延铖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王欢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兴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国内至少14位“80后”担任高校校领导,其中2021年至2022年至少3人,2023年至少6人,今年上半年至少5人,“80后”高校领导人数在不断扩大。

科研精英,参与多项重大项目

在张凯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经历了从教师到高校管理者的角色转变,2021年7月,他走上高校管理岗任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

赴任青岛理工大学前,张凯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求学、工作。他在该校获本、硕、博学位后,2008年7月留校在石油工程学院任讲师,2年后即成为副教授,数年后晋升为教授。

相关介绍显示,张凯一直从事智能油田开发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等重大项目十余项。

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56篇,获省部级奖项一等奖4项,编写著作2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此外,张凯还有多项学术兼职,比如中国能源学会石油天然气专家组委员、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如今,1980年出生的张凯成为大学校长。就任青岛理工大学校长后,张凯表示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他还提到,坚持严以律己,营造“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严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坚持依法治校,用制度管人管事。

多名“80后”担任高校领导

今年以来,有多名“80后”走上高校领导岗位。

今年3月下旬,北京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更新显示,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兼秘书长、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融媒体中心主任任羽中(1980年出生)已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任羽中长期在北京大学工作,曾任校党办校办秘书室主任、校党委政研室主任,现负责督查、信访、网络安全等工作,协助党委书记、校长负责党政日常工作,协管宣传工作。

今年3月中旬,厦门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更新显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尤延铖(1981年出生)已任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尤延铖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空气动力与流体技术研究所全职研究科学家,还曾在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院、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访学。

2012年,尤延铖受聘为厦门大学航空系教授,后来担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2019年厦门大学“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尤延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

此前媒体称尤延铖是厦门大学的航天“少帅”,厦门大学官网提到,尤延铖以及他所在的团队都对该校航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上文提到的任羽中、尤延铖,今年走上高校领导岗位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1981年出生),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1980年出生)等人。

王欢是女性干部,在西安交大工作多年,担任过西安交大校庆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武装部部长(兼)、大学生党委书记、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兼)。

陈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获博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回国后,陈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关学院及研究机构当研究员,还曾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后来担任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如今任北师大副校长。

专家:重视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体现

近年,还有多名“80后”走上高校领导岗位。比如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蒲俊霖,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萌,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育刚,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丹,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莹,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殷敬伟等。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至少14位“80后”担任高校校领导,其中2021年至2022年至少3人,2023年至少6人,今年上半年至少5人,“80后”高校领导队伍持续壮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80后”处于35岁至44岁之间,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一般是高校业务骨干、教学能手,或是科研领域的青年才俊。

竹立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提拔这些年轻人不仅是关爱、培养,更是给与更大的舞台,让他们施展才华。他提到,未来五年,“80后”大学副校长、校长人数会进一步增加。

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测评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白智立看来,“80后”校级领导人数增加,是组织重视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体现。

白智立说,“80后”知识结构较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也是最出成果、成绩,干事业动力最强的时期,选拔“80后”高校领导,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激励。

另外,梳理上述14位“80后”高校领导履历发现,高学历是标配,14人中12人取得了博士学位。从成长路径看,本校提拔为主,至少12人是本校提拔。

从学术背景看,至少10人具有科研成果,或是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取得了诸多专利,其中不乏科研领域青年领军人才。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他曾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光明日报》评论说,陈兴已成为中国国内糖化学领域的领军青年科学家。

竹立家认为,这些“80后”高校领导学历完整、知识结构新、眼界开阔,且科研能力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非常激烈,这些年轻人可以在科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白智立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科研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教学、科研单位有其特有的运行规律。“80后”校级领导多为科研精英有其合理性。

不过,他也提到,外界对科研精英出任校级领导也有疑虑,主要担心科研精英担任领导职务、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会荒废其学术科研能力。

作者:佟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