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每当看到银行门前排起长队、老人们为购买国债而付出很大辛苦之时,心中都难免生出些许酸楚。同时会问:为什么不能让国债发行更多去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国债发行能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如今,国债发行又到高峰期了。按照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具体要求: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

超长期国债不太适宜老百姓持有,应当由金融机构去消化,但预算内的一般性国债和期限10年期以下的专项债,是不是可以考虑多卖给老百姓一些?

国债变成金融市场的翘楚来之不易。90年代,国债市场化改革步步推进,从1991年承购包销试点,到1993年建立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再到1995年首次采用缴款期招标发行、1996年全面实行国债电子化招标发行和2004年创新推出混合式招标,并在2011年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国债预发行、续发行制度。其间经过了20年的改革、完善的发展历程,这才有了今天的市场效率和容纳能力。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国债变成“准现金”被金融机构当成资金融通工具之后,国债针对老百姓的投资功能也在不断弱化。现在,老百姓按照传统,在一级市场买到国债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但老百姓的需求却越发强大,特别是在理财产品取消“保本保息”的刚兑之后,老百姓对于保证安全、收益较高的国债更加青睐,尤其是10年期以下且能按年付息的中期国债品种。

为此这里建议,让金融机构去经营更长期的国债,而把中短期国债更多向老百姓倾斜一些,去满足养老人群对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需求。

第一,这样做不会影响国债发行效率。因为,国债发行已经在第一时间被金融机构包销了,卖给老百姓也是通过银行柜台或电子账户分销,不会影响财政集资效率。

第二,这样不会影响货币政策取向。尽管国债对老百姓销售会导致银行部分存款搬家到国债投资,但那不过是老百姓的储蓄存款变成财政存款,只要央行作为财政账户管理人,及时将财政存款转存商业银行,银行流动性就不会受到影响。

第三,这样不会导致消费减少。只要按年付息,国债投资收益不会减低老百姓消费支出,相反,如果国债投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那国债投资收益还会更多刺激消费。许多人或许都认为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拉动GDP,但殊不知,一定幅度的利率可以带给广大公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

实际上,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对经济而言,利率绝非越低越好,而零利率政策更是剥夺了老百姓的一部分可支配收入。好的货币政策应当通过适当的利率,在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之间把握平衡。或许正因如此,当今货币政策更加注重以基础货币数量与基准利率水平 “两条腿走路”。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