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经历安史之乱,没有半生飘零的经历,诗圣杜甫能否写出似“三吏三别”这样的惊世之作?如果没一次次被贬的经历,苏轼能否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果不是半生罢官赋闲,辛弃疾能否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坛最无奈的事,往往就在于:诗人的不幸,总是能在某个瞬间化成打动人心的文字。不经历那彻骨的痛,文字总会略显苍白。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曾感动过万千网友的现代诗《炸裂志》。

此诗的作者名叫陈年喜,1970年出生,高中学历。与很多农民工一样,为了一家生计,陈年喜在外打工多年,只是他的工作更辛苦。他选择在矿上做一名矿工,主要是从事爆破工作,以致后来耳朵都聋了。多年的矿地工作,让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以及生活的艰辛,这些感慨他都愿意写进诗里,或许只有在文字里他才能找到一丝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春天,陈年喜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是母亲患癌。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确实是很难承受的。此时因为爆破工作早就患上头痛病的他,觉得脑子像要被炸了一样,就是要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炸裂志》。

此诗后来被传到网上,让他在文坛一诗成名,多家媒体报道都发表了这首诗,一时间感动了万千网友。大家都在想,一位高中毕业的农民工,为何能写出如此有感染力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首抒情现代诗,通篇都在抒情,这种作品如果按现代诗的标准来说,应该是下乘作品。但通读全诗,我们会发现哪怕是通篇抒情,它读来也并不让人觉得繁复,这一切或许都是因为一个“真”字。

全诗可分为5小节,每一个诗人的感情都在层层递进。第一节从头疼开始写起,诗人拉开话题,用文字和读者进行了一场对话。“头疼”的根源是自己的脆弱,和其它都没有关系,这是一个质朴的农民工最真实的想法。诗人很巧妙地用“钢铁”、“机器”来指代了平时的工作,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这是本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节从“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起句,再一次用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来诠释抽象的生活。坚硬、玄黑、风镐的锐角,所有意象的引入都充满了画面感,若是没有多年的工作体验,是很能有么深的体会的。第三节从“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开始,接下来的三句诗人在审视自己的人生。

笔者最喜欢的是最后两节,“我微小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由自己写到亲人。一个中年男人身上的重担,从来不只是他自己的人生,还有他身后的一群人:孩子、父母。最后的落笔,与开头相呼应,开篇写的是“头像炸裂一样疼”,落笔处已是“炸裂一地”,前后的呼应让整首诗一气呵成。读者也似跟着诗人,一起经历了一次头疼,经历了一次炸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这首诗,无论是遣词还是意象上来看,都无法与名家大师相提并论,但它就是很打动人心。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意象,都是诗人生活里的点滴提炼出来的,它写出了一位中年男人面对生活打击时的无奈,这样的文字是直白而又有感染力的。

作为一个农民工,这首诗是陈年喜人生的一个转折,从这以后他的诗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甚至出了诗集,也有歌手把他的诗编成了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像陈年喜这样的民间诗人还有很多,来自四川南充的打工妹郑小琼,把流水线上打工妹的生活写成了诗,拿下了数个诗歌大奖,北师大教授张清华称:“这位打工诗人的锐利,会让多少自认为专业和富有技艺的诗人无地自容啊。”而近几年很红的女诗人余秀华,有人称她的文字就像镰刀一样锋利。所谓诗,就是用凝练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心曲,够真实才能打动人心。这类打工者的诗歌,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