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先生”公益支教感想/PUBLIC SERVIC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者简介】德基金第 59期“德先生”俞晓漪,在清远三排小学进行的艺术支教活动中教音乐课程。

她说:“ 支教老师应代表城市优良的教育力量,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系统地引导山区学生拥有基础入门级的专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 ”

支 教 感 想

三月中旬我参加了在广东清远连南三排小学的乡村艺术支教活动,给三排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周的音乐课。

我事先将十节课的教案演示文稿准备充足,心想为孩子们打开不一样的音乐世界,拉近山区学生与艺术的距离,让音乐艺术不再神秘且遥不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音乐室中放声歌唱

但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就碰了壁。在音乐剧欣赏的环节,学生们耷拉着脑袋甚至趴在课桌上睡了起来。

经过了解才知道,孩子们家里甚至都没有电视机,从没看过电影,音乐剧更是从未接触过。音乐不该是人类都热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吗?为什么在学生的眼中,我看不到丝毫的欣喜?

午休时间我压抑着悲伤的心情,立刻做了决定: 放弃所有已有的备课内容,为学生进行以兴趣为主的教育。

第二节课我主动提问并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将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学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和《茉莉花》进行了复习,找到了教育衔接点,顺利拉动了课堂氛围。

但第一天的经历让我对乡村孩子的音乐教育产生极大的改观,原来以为他们只是没有基础,但后来发现现实情况是多位老师跨专业教学,比如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教音乐课程,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乡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上存在较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才导致了如今窘迫学情的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脍炙人口的歌曲引起师生共鸣

接下来的一周我选取了学生喜爱的歌曲进行教学,从发声练习,到识谱识词,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音乐意识的构建和发展。

学生们的吸收情况较好,并在周五的汇报演出中,以音准、节奏、动作、仪表仪态俱佳的专业合唱团形式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唱了《外婆的澎湖湾》。

但最令我欣慰的不是演出的顺利,而是学生在后半周主动要求并学习了两堂音乐欣赏课,我实现了我的初衷,让学生们接触并接受了新的音乐艺术形式,开阔了他们的音乐艺术眼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正在练习发声技巧

最后我想说的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已是当下现状,但支教老师应代表城市优良的教育力量,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系统地引导山区学生拥有基础入门级的专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

不管是城市里的学生还是贫困山区的学生,老师对人生价值的态度都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行为处事的观念,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肯定和尊重是因为老师不仅是教书,更是教学生做人。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我拥有教师资格证已有数年。但我从不敢轻易地教育学生,甚至不在读研期间私下代课获得收入。面对学生的信任,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甚至是模仿的对象,是需要不断“修炼”的。

对此我认为教育者在进行支教工作时,应该具备以下三点基本特质:

1.教育者应当具备优良的专业技能。老师在“课堂舞台”上进行专业化的展示和输出,才能“说服”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并对老师产生肃然起敬之情。

2.教育的神圣来源于老师的自我约束。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要做一位老师是需要付出极大牺牲的,需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约束自己的外表打扮,你的每一个的动作都会对学生敏感的心灵产生渗透作用。

3.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有耐心。孩子的思想就像广袤的原野上杂草乱生,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有限的管辖,给他们适当的引导,割掉或抑制一些有害的思想。只有热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全心全意地教书育人,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