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邱添

早上九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人来人往,无论是住院的病人,还是陪床的家属,都吃完早餐,准备新一天的治疗。65岁的黄大娘打电话给儿子,让他明天来接自己出院。

刚挂断电话,就见管床大夫武忠教授准时出现在床头。

从入院到术后的十多天里,武忠教授每天都会准时来病床,和蔼地询问她的情况,耐心地告诉她注意事项。

不了解实情的人,都以为她是武教授的“熟人”,所以才享受“特殊关照”。但只要在该院住过院的老病友,都知道这是武教授30多年雷打不动的老习惯,只要是他的病人,都会享受这“超级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忠教授

别以为武忠只是普通的心血管外科医生,在业界,他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

——主持国家级及省级课题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

——在《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外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曾获得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协会年度好医生奖(金刀奖),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厄尔巴肯”奖学金,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擅长心脏瓣膜病、冠心病、胸主动脉瘤、慢性房颤、慢性肺栓塞的外科治疗以及微创心脏外科手术。

但在患者眼里,武教授却是个平易近人、医术高超、最值得信赖的年轻“老专家”。说话做事与他行医风格一样,真实不掺一点假。

采访中,他这样告诉记者:

“好医生的标准不仅是延续病人的生命,还要活得有质量。有的病人虽然活下来了,但过得生不如死,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

“别以为医生得了好处才会好好手术,每个康复病人都是我们最为自豪的作品,他们活得越健康,我们心里越骄傲。”

处处站在病人的角度着想,尽力解决患者遭受的痛苦,这和武忠的成长经历有关。

从一位门外汉误打误撞成为心血管外科领域专家,他的经历,完全配得上两个字:励志!

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当不了医生

常言道,不要轻易劝人学医。这句话是说学医太难,不仅要学大量繁杂的医学知识,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多年的煎熬,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在众多医学学科中,又数临床医学最难。而在临床医学中,心脏大血管外科更是难上加难。

但刚学医时的武忠,根本没有想那么多。

武忠全家没有一个学医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由于医疗水平低下,医疗资料匮乏,看个病实在太难了。因此,父母希望武忠学医当医生,“万一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方便及时救治。”

一向听话的武忠也就听从父母的安排,高考时放弃名校,一心只选择医学院。但他打听到,要当一名能看病开药、开刀手术的医生,就必须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为求保险,在填志愿时,武忠更是放弃北京医科大学,选择了河北医科大学。

然而,进了大学后他才发现,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能开刀手术的医生,中间还要翻越无数的高山。实习时,心脏外科的手术室都不让他们进。老师告诉他们,“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当不了医生。病人不是你们的试验品,在你们的能力水平还没达到一定高度之前,不要轻易想着上手术台。”

大学毕业之后,武忠在一家职工医院上班,但他却不想成为一个仅能看感冒发烧的“坐堂大夫”,年纪轻轻的,一辈子就能看到头。而要走上更重要的医疗岗位,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于是,他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考研究生,最终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

但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他却有些为难,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备选的两个导师擅长什么,哪个更适合他。于是,盲填了石应康教授。

到了学校才知道,石应康教授不仅是华西医院的院长,研究的领域还是心脏外科。

在武忠的意识当中,心脏是个非常神秘的组织,毛细血管多如牛毛。在这么复杂的地方穿针引线,那比登天还难,他的心中不禁打起了鼓。

一次,石教授给他们几个学生布置了一篇论文,因为这个课题不算太重要,因此大家随便写了一篇交了上去。没想到石教授看后,非常生气,当着他们的面一把撕掉,“连做简单的课题都这么随意,复杂的课题如何敢交给你们?”

“先把脚下的台阶垒实了,才能一步步走上顶峰!”石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医学领域没有捷径可走,所有的路,都是一步步趟出来的!”

武忠幡然醒悟,开始心无旁骛,埋头求学。跟着石教授,先后完成了3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武忠教授在手术中

手术台上来不得半点虚假

每一次操作都关乎一条生命

武忠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上手术台的情景。

虽然在书本上已经推演过无数次,在课堂上也反复做过练习,但当走进手术室,看到无数的管子插在病人的胸腔,生命全靠体外循环机维持,他还是紧张得冒汗。

当时,是一名比他早一年入学的师兄主刀开胸,武忠当三助。可师兄两刀下去,却误伤了一根血管,鲜血突突往外冒,师兄也慌了,赶紧用止血钳夹住血管出去叫主刀医生。

这件事对武忠的触动非常大,这手术台可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强行蛮干。

下来后,导师告诉他们,“手术台上的每次操作都关乎到一条生命,每一条生命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这手术刀的分量可不轻啊!”

博士毕业后,武忠到了南京某医院任职。手术台上,虽然他当了很多次二助、一助,很多手术操作早已烂熟于胸,但一直没有机会担任主刀医生。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个病人由于风湿性心脏病需要换人工二尖瓣膜。早晨交班后,科主任突然告诉他,明天的手术你来主刀吧!但又对他说:主刀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意味着患者将一条生命交给了你,团队的总指挥权也交给了你,这场与死神的战斗能不能打赢,就全看你这个总指挥了。

武忠也知道,如果第一次主刀失败,不仅对患者家属无法交代,自己的从医之路也将一片黑暗,因为领导和患者将无法信任自己。一旦失去了这宝贵的信任,自己如何还能重新站上手术台?

那一天晚上,他几乎整夜没睡着,将手术每个细节及可能遇到的情况,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过,直到快天亮时,才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会儿。

由于准备充分,手术异常顺利,病人很快康复出院了,他亲自将病人送到医院门口。看着病人健康地回家,他心里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这,大概就是当医生的最大快乐吧!”

由于第一次手术做得非常成功,不久后他又主刀做了双瓣膜置换手术。从此,他在手术台上越来越熟练。

“在医学领域上,机会一定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你准备不充分,机会来了不仅抓不住,甚至可能成为你的滑铁卢。”武忠告诉记者。

一次,一名患者需要做主动脉夹层手术,而且需要全弓置换。做这种手术的难度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切除病变的血管,置换人工血管,完成六七个血管吻合口,而且每个血管吻合口都需要整齐缝合,绝不能出血、渗血。科主任为了锤炼他,专门提出这个手术让武忠来做。

当时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并不多,更不要说像武忠这样年轻的医生了,他的心理压力很大。主任为了给他鼓励打气,主动做他的一助。最终,这台手术做了十几个小时,获得了成功,病人很快康复出院了。

“就是这样的传承,使我国的医师队伍和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我是其中一个受益者。”武忠这样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

每个康复病人都是医生最杰出的作品,谁会因为没收到好处就不用心救治?

武忠有个习惯,只要是自己的病人,术前术后每天都要到病床前询问了解病人的情况。有的即使出院了,他也要跟踪了解其后续生活。

对此,有人夸他医德高。但他却说道:“这和医德高不高没有关系,而是一名医生的基本职责。如果你对病人的情况都不了解,如何能帮助他们治好病?”

“现在很多人看病都喜欢找熟人,还要给医生塞红包,生怕医生不负责任。其实,对医生来说,每个康复病人都是他的作品,他怎么会不尽心呢?万一病人出了什么情况,不仅毁了自己的声誉,还带来更多的麻烦。”

有一位78岁的老太太和老伴独居成都,其子女都在国外。她心脏瓣膜需要做手术,慕名找到了武忠,武忠很快就帮她做完了手术,她恢复得也非常好。

一天,武忠正在上班,楼下来电话说有人找。他下去一看,老太太拿着一个信封就往他手里塞。他以为是红包,赶紧拒绝。没想到老太太说,这是我给你写的感谢信。武忠取出来一看,果然是老太太一笔一划写的感激之词。

“这个年代,谁还会亲自写信呢?老太太连着给我写了三封亲笔信,我把它们当成最高荣誉珍藏在家里。”

2016年,华西医院来了一对从云南过来的姐弟,他们的父母都不在了,姐弟俩相依为命。而弟弟才20来岁,一动就喘,还经常晕厥。在呼吸科住了几次院,问题都解决不了。后来经过多次诊断,发现是肺栓塞合并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如果不做手术,最多还有一年寿命。

当时,别说华西医院做不了,就是整个西南,都没有医院敢做这类手术。该手术最大的难点在于必须深低温、停循环,就是将病人温度降到20度以下,还要让整个心脏停止工作,连体外循环机都不能用,人相当于死掉了。医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血管里的血栓和增生的血管内膜组织完全剥除。如果剥除不彻底,将造成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不达标,手术不达预期等于手术失败;另外,如果手术时间过长,病人就有可能彻底醒不过来了。

姐弟俩连生活都困难,更不可能举债到其他地方去做。

看着姐弟俩绝望的眼神,武忠对他们说:“如果信任我,我可以试一试。但必须说清楚,我从没做过这样的手术,也不敢保证手术能成功。”

武忠之所以愿意赌上自己的声誉,也想拯救已被“判了死刑”的弟弟,除了同情姐弟俩的遭遇外,他也想打破西南地区无法做慢性肺栓塞手术的历史。

在此之前,武忠曾作为学术交流专家,到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医院学习两周,看外国专家如何做慢性肺栓塞手术。他对每个步骤、每个要点、每个参数做了详细的记录,还与外国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但因为美国医疗制度的规定,他无法亲手上台操作。

经过深思熟虑,姐弟俩决定把手术交给武忠来做。

对姐弟俩来说,他们就是在赌命;但对武忠而言,必须用尽全力,不能让生命在自己手底下消失。

他自费跑到北京,找到当年一同出国并已经开展此类手术的医生好友,完整地观看了一次慢性肺栓塞的手术。

回来后,他又带着团队,做了非常详细的手术方案。一切准备停当后,他才通知患者入院。

这次手术,整整花了七八个小时,取得了巨大成功,将弟弟从死神手里彻底抢了回来。

如今,姐弟俩扎根成都生活,还将武忠视为救命恩人,但武忠却说要感谢患者的信任,让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最好的作品。正是因为这次手术的成功,华西医院自此才开设了慢性肺栓塞手术项目,至今已有近百名同类患者得到救治。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看到患者能摆脱病痛健康生活,我们医生就像农民看到丰收的庄稼、画家看到自己的作品、科学家看到科研成果一样自豪、快乐!这种满足和成就感,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医学的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忠教授

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顶尖专家

但要求人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

如今,当年的毛头小伙子,也成为心脏大血管外科的专家、教授、博导,一大批年轻人慕名拜到他门下。

对他们的要求,武忠态度很明确:不一定人人成为顶尖医疗专家,但必须个个成为医德高尚的医学工作者。

“如果对病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医术再高,又有何用?”武忠认为,绝大多数病人患的都是常见的、普通的病,如果对这种枯燥的、烦琐的工作不耐烦、粗心大意,那就不配穿上这身白大褂。

“医生眼里再小的病,都是病人身上最大的痛。不然,他们也不会到华西来。”

要求学生们做到,武忠先做到。

武忠每周坐诊都会接待近百名病人,好不容易挂上号的病人都希望他多讲一下病情,而没有挂上号的病人则各种“堵”他,只盼求诊加个号。因此,每次坐诊他都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找出病因,用最通俗的话告诉病人治疗方案。

“虽然不敢保证人人满意,但绝不能因时间紧、身体疲劳而敷衍一个病人。”

武忠有一大堆头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冠脉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心脏外科创新与转化分会会长,《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

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医生”两个字。

他告诉记者:“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躲不开,我只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享受正常人应该享受的人生。”

采访结束,武忠一边送记者出门,一边穿白大褂,“明天还有一场手术,不看看准备工作不放心。”

沿途遇到不少病人,他们都亲切地同武忠打招呼,看得出来,他们都把武医生当成了值得依赖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