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娟同名散文改编的“赛博吸氧”剧《我的阿勒泰》让无数打工人上头,大呼治愈。

谁能不爱阿勒泰呢?

那广袤无垠的草原和皑皑雪山,从白桦林深处骑马出现的俊美少年巴太,美景和爱情(男色)都令人心醉。

不过,真正让人治愈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阿勒泰最狂野的女人,张凤侠。

她看似疯癫不着调,却洒脱不羁,有着最彪悍的生活态度。

她是不靠谱的妈,却营造出最松弛的母女关系,成就了最好的作家。

1

马伊俐出演张凤侠,绝对是她和导演滕丛丛的“双向奔赴”。

以往娇嗲时髦的上海女人变成灰头土脸皮肤黝黑的糙汉子,马伊俐的形象变得够彻底,但那份精明和自洽倒是一以贯之留存下来。

在一群哈萨克人中求生存,精通他们的语言是基本的生存需要。

但张凤侠不需要,她会自创第三种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她的小卖部里,“相思鸟”牌香烟变成了“小鸟”牌;瓶子是手雷形状的白酒变成了“砰砰”,简单易懂好操作,买家卖家皆大欢喜。

不得不说,张凤侠女士有两把刷子。

她能和哈萨克女人打成一片,还热心教她们汉语,不过教的都不是什么好词:

比如“哎哟我去”“他妈的”“去他的”之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一群异族女人满脸认真跟她学脏话,而她不停地往嘴里送瓜子,这幕场景令人捧腹:这个女人,有点意思。

发现家里电视坏了,但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执意要看,她二话不说拿石头砌成一个方框立在那,几只鸡闲庭信步迈过去,张凤侠对婆婆说:看,这是农业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里,感觉这女人真不简单:她能把草原上颠沛流离的日子过成诗。

然而下一秒,你又会觉得她没心没肺不靠谱。

她告诉女儿打算去夏牧场,女儿李文秀埋怨她总是频繁搬家,搞得自己一点安全感都没有,还指责她这是逃避父亲去世留下的心理阴影,她张口回怼:

逃你妈!不想跟我过就滚回城里去,什么安全感还得我管?

语言虽然粗俗了点,但话糙理不糙,一时竟让女儿无法反驳。

睡到半夜床塌了,女儿文秀惊叫连连,打算摇醒她,张凤侠眼都不睁地兀自蒙头大睡,只是嘟哝一句:怕什么,又不是天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在她这里有了答案,这姐是个干大事的人。

2

在大草原上生活,张凤侠是很有些生活智慧的。

女儿灰头土脸从乌鲁木齐回来,她并不多问,只是看似无心地说一句:你那个乌鲁木齐当作家的活,能养活自己不?

你可以理解为她不懂作家是干什么的,也可以认为她不过是大智若愚:

什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再体面的工作,不也得先养活自己?这才是世上最朴素的真理啊。

开小卖部生意不好做,牧民们多半时间没有现金,都喜欢赊账,张凤侠就拿账本记下来,给他们挂账。

李文秀自告奋勇去要账,想赚点提成回城里。张凤侠也不阻拦,只是提醒她要不到账不准哭。

李文秀按账本上记录的名字却找“大熊”要钱,气得那个哈萨克中年男人要动手打她,家里养的狗也差点咬到她;另外一个被催账的哈萨克中年妇女则哭哭啼啼死活不承认欠了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李文秀捅了一堆篓子,张凤侠拉着她不慌不忙向那些哈萨克人道歉,态度谦卑又诚恳,危机一一解除。

你会由衷佩服:张凤侠的教育理念其实蛮先进的。

让女儿去尝试去犯错,遇到麻烦时再为她设法摆平,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啊。

当李文秀一脸不自信说想做个有用的人时,张凤侠开口就是一通金句输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你下来是让你去服务别人的?

这草原上的树啊草啊,就是没人吃和用,就这么自由自在地待在草原上不也很好嘛?

李文秀从一开始无奈返乡到心甘情愿跟张凤侠去夏牧场,与其说是因为与哈萨克帅哥巴太的邂逅,倒不如说她从母亲这里感受到了草原生活的魅力:

这里时刻面临着沟通的障碍与文明的冲突,但人性的闪光与惊喜也无处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母女俩被骑着马的巴太一通围追堵截,甚至接连射出几只箭要拦住她们;张凤侠以为李文秀之前去巴太死去的哥哥家要账得罪了他家,所以要来收拾她们,吓得连连声明这账她本来就没打算要。

哪知巴太却表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过他家没那么多现金,只能用骆驼抵账。

哇,一头骆驼可远远不止两千块啊,去夏牧场也能派上用场。母女俩惊喜若狂,张凤侠诚恳表示骆驼可以借用,等他们有了钱再还回去。

巴太父子俩一言不发走远了。

李文秀由此认识到,牧区有它独特的人际关系规则和心灵约束,这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起到的制约有限却已足够。

所以她决定留下来,陪妈妈去夏牧场。

当初在乌鲁木齐时,老作家告诉她: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草原上的生活可比城里丰富多了,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也没人嘲笑她给她压力,所以她可以慢慢地写。

更重要的是,母亲张凤侠的精明彪悍给李文秀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胆小怯懦的她不用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她可以从容地感受生活,即便颠沛流离,也比在城里打工时感受陌生人的算计更让她有安全感。

3

剧里张凤侠的言行事迹很多在原著里都有出处。

唯独“恋爱脑”这一条,是原著所没有的。

尤其是不顾李文秀反对,和女儿前领班高晓亮搞到一起,谈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年下恋”,这段情节颇受原著党诟病。

但电视剧有电视剧的传播逻辑,要体现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性格,一个原本柔弱的江苏知青总不会突然就变成了西北女汉子,而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原本是不分年龄和身份的,所谓“食色性也”。

这样想想也没什么不能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况导演滕丛丛原本就擅长表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她在《送我上青云》里讲述了都市精英女性直面欲望,反抗社会规训的故事。

那么在阿勒泰的辽阔疆域,对于张凤侠这样狂放不羁的女子,找个小男友谈场恋爱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况小卖部也缺个干活的男人。

谁说她粗粝的外表下就没有对肌肤之亲的渴望呢?

丈夫的去世让她黯然神伤,总是时不时去河边借酒浇愁,高晓亮的出现让她以为这是丈夫对她的弥补,坦然接受他的知恩图报以身相许,和他耳鬓厮磨,甚至惊觉自己“突然听不懂哈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似乎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她正陷入这个小男人的情网,失去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和警惕。

不过张凤侠爱就爱得坦荡,她能在晒干木耳时兴之所致拉着高晓亮去河边喝酒看彩虹,也会提醒这个小男人不要去做假虫草生意挣亏心钱;她甚至也猜得出来高晓亮带着山货去卖大概率是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她心里其实始终明镜似的,固然文秀有她的纯真爱情,但一个丧偶的中年女人“一晌贪欢”,也没什么丢人,是吧?

虽然她人财两失,但面对村主任夫妻俩的同情,张凤侠倒是无比磊落:男人没了嘛再找一个,有什么了不起。

难怪村主任感叹:全世界的女人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张凤侠这个角色实在是太过光彩照人,马伊俐的演绎也很松弛自然,让人耳目一新又足够信服。

很难说,究竟是她会挑剧本呢还是导演的眼光毒辣。

说到底,这是角色与演员的相互成就。

张凤侠的江苏籍身份决定了演员的外形要娇小,而马伊俐骨子里的好强与自洽又让她赋予了角色十足的洒脱和松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认为文秀在剧里的成长线不明晰,光彩都被张凤侠掩盖了。

其实文秀在这个阶段代表的是返乡青年的回归,她在剧中最重要的就是体验生活,观察周遭发生的一切。也包括她妈张凤侠的爱恨情仇。

当张凤侠女士人到中年都有足够勇气去爱去受伤的时候,她有什么理由不接纳这里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阿勒泰的广阔呢?

从这个角度看,张凤侠无形中成就了女儿的作家梦。

李娟本人在一次访谈中说:她认为生活大部分时候其实是很苦的,所以她在理智上悲观,但情绪上却保持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过她原著的读者都知道,李娟的行文是克制的,她从不耽溺于任何悲情,因为她认为:流露悲伤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所以,即便是身处再艰苦的环境,她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明亮的坦然和宁静的喜悦。

我猜想,这种性格和创作观的形成,多半源自于她母亲的影响,尽管她母亲并不叫张凤侠。

剧中有一个前后照应的细节:酒店打工时期的李文秀把墙上女作家伍尔芙的画像扶正;而文秀钦慕的名作家在会见另一个颇有天分的业余作者时说出伍尔芙的名句: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女性需要的何止是自己的房间?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女性早已经济独立,但很多人仍然困于妻职母职当中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张凤侠或许不懂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会甩甩头说:

去他的女性主义!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活就好嘛。这草原上的树和花哪个不是活得兴高采烈的,谁规定它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跳舞了吗?

难怪,李娟的文章里哪怕是再细小的事物都有见天地见苍生的辽阔。

因为她有张凤侠那样的妈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