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一次。
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挫折,都不能钻牛角尖。树挪死,人挪活,换种活法也许就会发现新的蓝天!

南林大副教授自杀

各位友友,请先看视频。

重播

00:11/00:11

宋教授之死

宋凯走了,他出生于1986年,时年38岁。

他曾经是学生的楷模,是学术的精英,是人人羡慕的大学教授,是硕士生导师,但他还是决绝地走了!

2024年4月2日,宋凯服药离世。

而他的身后,留下的是妻子和2岁的儿子,还有没还完的房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凯教授

天生学霸

宋凯,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是人人羡慕的学霸,是学生家长们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可以说,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他是一颗耀眼的明星,是学生中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配图,图文无关

2010年,时年24岁的宋凯,如愿进入了知名学府北京大学,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这里是学子们梦想的天堂,是多少人梦不可及的地方。辉煌的未来正在向他招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

出国深造

2013年,硕士学业完成以后,锐意进取的宋凯并未停下求学的脚步,他选择继续出国深造。

在CSC(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他到加拿大进修。经过几年刻苦的学习,在UBC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博士后课程。

UBC全称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该校位于温哥华市,是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UBC一直名列前茅。2022年,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UBC排名第50位;在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UBC排名第34位。由这些排名,可见UBC在教育界的学术地位非同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拿大UBC

人才引进

海外学业完成以后,作为享受公派留学基金的学子,宋凯有意回到祖国发展,用自己的才华来报效祖国。

恰逢此时,南京林业大学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南林大是以林业为特色的院校,学科特色比较鲜明。南林大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的A类院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经过与校方的友好协商,2019年,33岁的海归学者宋凯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式入职南林大。职称为副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林业大学

考核压力

入职南林大成为副教授以后,也并非万事大吉。

按照学校的人才引进要求,首聘期限为四年。在首聘期限内,宋凯需要完成学校的考评,才可以续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凯教授

课题失败

在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下,宋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据知情人透露,他能调配的资源其实十分有限,整个课题组的压力基本由他个人承担。

为了完成课题,他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进食。但是他的论文却进展缓慢,最后没能通过学校的考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情人透露

据知情人透露:由于宋凯未能在考核期内完成必要的课题,尚欠缺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所以被学校降级降薪,由原先的“副教授”降级为“讲师”。

并且按照引进时的约定,还返还了学校给予的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上绝路

此次的考评降级事件,对宋凯教授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一路学业顺风顺水的他,或许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到重大挫折!

4月2日,宋教授的妻子发现他在房间服药自尽,并且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一个年轻的学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林业大学

宋教授为人

据宋教授的导师和学生们回忆,在他们印象里,宋教授为人勤奋、谦和。他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对周围的人都非常友好。

这么一位和蔼的学者突然传出噩耗,大家都颇感吃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方回应

针对网上的一些传言,比如“非升即走”、“降职降薪”等情况,校方工作人员给予了回应。

工作人员称:宋教授是有编制的,不存在网络传言的“非升即走”情况。

另外,宋教授并没有被降职,也没有被降待遇。学校对副教授一视同仁,均未配备独立实验室,不存在对宋教授区别对待的情况。

当然,由于宋教授考评不合格,按照当初的约定,他给校方返还了1万元安家费。

宋教授发生不幸以后,校方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将为家属发放抚恤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林业大学校徽

抑郁病史

据宋教授的亲属表示,此前宋教授曾感觉不舒服,家人带他去医院检查过,但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出事以后,通过调阅病历才发现,宋教授在高中时期曾经罹患过抑郁症。

由此看来,抑郁病史和工作压力,可能是宋教授走上绝路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评论

一个年轻学者的生命就此消逝,多年的苦读与学术积累化为乌有,怎不令人痛心与惋惜?!

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里留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者之痛:学术压力与生命尊严的反思

38岁的学者,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本应在学术的海洋中畅游,却不幸在现实的压力下折戟沉沙。

宋教授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学术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缩影。在“论文为王”的学术评价体系下,课题的完成情况往往成为衡量学者价值的唯一标准。

一旦考评不合格,不仅意味着学术生涯的挫败,更可能带来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连锁反应。这种“一锤子买卖”的考评机制,无疑给学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更令人痛心的是,宋教授高中时期就曾患上过抑郁症,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小事,它如同潜伏在暗处的猛兽,随时可能吞噬掉一个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加强对学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学者不是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应该为学者们创造一个宽松、包容、健康的学术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研究工作。在评价学者的价值时,可否全方位考量?不仅仅是看课题情况,也要看其学术精神、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年轻学者的离世,是学术界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并改进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和社会支持体系。让每一位学者都能够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也能保持健康的心理与生命的尊严!

您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