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监手里拿着拂尘,大喊“圣旨到”,当听到这三个字时,在场所有人都要跪下行礼,直至圣旨宣读完毕,众人才可起身。

许多现代人可能会觉得这一幕有些假,但事实上,这个看似虚构的场景是古代宣读圣旨的真实写照。

在古代,有不少乱臣贼子为了掌握权力,会假传诏书。如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就曾用此办法,杀害扶苏,扶持胡亥登基。

但不知大家发现没,他们只是假传圣旨,却不会另造圣旨,这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圣旨制作过程太过于复杂,甚至造反都比整个制作过程简单,可以说圣旨从“出厂”开始,自带“防伪标志”。

一、制作圣旨的材质特殊

虽然我们平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圣旨是由一人展开宣读的黄布,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圣旨的宽度一般为33厘米,长度会根据内容长短不一,长则5米,短的也有2米,需要两至三人才可展开宣读它。

制作圣旨的原材料更是珍贵无比。一般都是上好蚕丝制成的丝织品,一般直供皇宫,无其他渠道可以获得。

圣旨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层层把关,有多重工序,一旦某个环节出错,可能会危及全家性命。

同样,圣旨的颜色也不是一成不变,会根据官员的等级不同,而选取不一样的颜色、卷轴。

圣旨颜色越多,则说明官员的官职越高,而这些颜色,也并非简单的晕染而成,而是在制作圣旨时,就嵌在其中。

卷轴也会根据官职不同,有所差异,一品是玉轴、二品是黑犀牛角轴、三品是贴金轴、四五品是黑牛角轴。

二、制作工匠皇家把控

圣旨往往关乎到国家安危,所以历朝历代对相关环节的工匠也把控严格,要求他们只为皇家服务。他们从小被选拔进宫,学习刺绣,练习多年后,才有可能独当一面。

在刺绣时,还要严格遵循温度、时间等,避免某个环节出错。在这过程中,他们也会受到内侍、锦衣卫等的监督,以免和外人勾结,出现泄密等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奉”字的与众不同

在电视剧里,不管哪个朝代的圣旨,开头第一句话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其实“奉天承运”这四字,始于朱元璋。

他对这几个字偏爱万分,不仅将宫殿取名为“奉天殿”,还在他供奉的大圭上,刻上“奉天法祖”。

在他之前, 历朝历代常常会根据当朝情况,制定不同的圣旨开头,如“应天顺时,受兹明命”“门下,天下之本”等。

之后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圣旨的内容、格式等日益规范。明中后期,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就将“奉”放在第一行,“天承运”三字要另起一行,“皇帝诏曰”放在第三行,而且要比前一行的“天”字低一格。

而作为皇权象征的“奉”字,为了突出它的地位,自然也要有些与众不同,在这个字上,下了大功夫。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奉”位置的特殊性,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会误以为它是单独写上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则里面暗含玄机,因为“奉”是被绣上去的,而且字被绣在最右边的第一朵祥云上,而这朵祥云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

如果某一天,皇帝心血来潮,将这些祥云换个位置,那么伪造圣旨的人便极有可能犯错。如果位置出现差错,就很容易被人识别出来这份圣旨的真伪,一旦被鉴定为假,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圣旨上除了“奉”防伪外,还会有两条绣上去的银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伪造圣旨的难度。

总之,在许多人看来十分简单的圣旨,其背后却包含了数十道工序和繁琐的程序,不了解之人,是很难将它伪造出来的。

而最重要的是,贸然伪造一份圣旨的代价,是一般人难以承担的。#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