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新书介绍

《秋雨散文五十篇》的文章,均选自余秋雨先生的名著《文化苦旅》、《中国文脉》、《门孔》、《君子之道》、《暮天归思》。

散文对余先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文体,而是社会上典雅人群的一种语言方式和人生态度。即使是大量文学之外的人,也能进入洒脱、自如、美好的“散文情态”。余先生对自己的笔墨又有特殊要求,那就是:“诚恳直白的质朴叙事,叩问本真的天地诗情”。由此,在几十年间,写出了大量让人“一拿起就放不下”的传世佳作,轰动海内外。

其实他的很多学术著作,也都用散文笔调写成。他的那些最具高度、深度、难度的研究成果,本应衍化成抽象、艰涩、冷漠的文字,但在他手上,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谈心式的细语、端庄中的体温,这一来,学术也就回到了人生初始时的亲和神情,重振了元典思维的生命活力。正由于此,他在高层学术领域,独具迥异于几代学人的特殊风采。

这五十篇散文,话题范围极为广泛,笔法篇幅也差别巨大,在目录编排上难以明晰分类。那就让它们散散落落、各有秉持地聚合在一起吧,相信读者逐一品味后一定会产生闳富而博大的美感。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雨散文五十篇》

余秋雨 著

作家出版社

编辑推荐

需要特别提醒读者的是,本书有四个系列,展现了散文的极致性魅力——

一是全书前前后后有不少千字短文,以最小的篇幅阐述了最大的哲理;

二是从《都江堰》到《追询德国》等十余篇文章,呈示了一个资深探险家惊人的笔端之力;

三是从《黑色光亮》到《简说王阳明》等十来篇文章,渗透着一个文史大学者的文学魂魂,其中长达两万多字的《中国文脉概述》,更是宏观史学散文的隆重示范;

四是《门孔》、《幽幽长者》、《我和妻子》等文章,以个人切身经历写尽了时代人生的波谲云诡,并以此反衬出何谓人格。

——读了这些文章,如果有读者还想进入余先生的著作丛林,也就是由“五十篇”扩展到“五十部”,那么,就能充分领略足以俯仰天地的整体“散文情志”了。

这五十篇散文其中有部分篇章,列入中学语文必读教辅,“都江堰”“莫高窟”“道士塔”“黄州突围”“中国文脉”“赤壁”“抱愧山西”等等。

作家介绍

余秋雨,中国当代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探险家。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暮天归思》《门孔》等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以独创性“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以卓尔不群的品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文章试读

我的生命支点

总有年轻人期期艾艾地问我:“您的生命支点是什么?”

“支点”非常重要。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个合适的支点,他就能撬起地球。那么,生命支点也足以撬起整个人生,具有终极信仰的意义。

我的生命支点是:大悟、大爱、大美

大悟就是摆脱一切名位羁绊和利益诱惑,把它们全都看成是空虚的假象,于是生命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那些假象,看起来堂皇风光,其实只会把自己推入一条轨道,按入一个模式,不再是独立的生命。而且,为了争夺,还会伤害其他生命。如能真正摆脱,便是大悟。

大悟之后,一派轻松:飘若云絮,重若昆仑;毫无权势,却得大雄。

悟,一字已可说清,为什么还要名之为“大悟”呢?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看穿,而是把一系列世代的传统、朝野的共识、辉煌的话语、尊长的追求都看穿了,不留暗角,不留盲区,彻彻底底。

大悟好像具有整体的挑战性,其实并不,因为它把挑战也看穿了。所以,这种大悟常常表现为会心一笑,而不是不屑一顾。由于看穿的范围很大,很容易伤及上上下下很多人的心态和生态,因此常常看穿而不说穿,要说也只是点到为止,让人家自己慢慢去悟,即使不悟也不着急。如果为了让别人悟而言辞滔滔,本身就没有悟。

再说大爱。

在“爱”之前加一个“大”,说明此爱不局限于一个人、一家人、一伙人、一国人,而是没有边界的。而且,也不是报答性的爱、感恩式的爱,而是无缘无故的爱、不求回应的爱。这种大爱,是人生在世,天然地对同类产生真诚的好意,并由此而良性传染。即便是最悲观的人,也会因为体验过这种大爱而不后悔活此一遭。

世人有言,爱是排他的,那显然是小爱,而且是小爱中的自私之爱、提防之爱。

投入大爱,是一种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人,陌生的天地不再陌生,寂寞的街道突然变得有心,拥挤的人群突然变得有情,远方的荒山突然变得有灵。大爱,因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以此作为生命的支点,正是最好的选择。

建立了这个支点,那么,世间一切散布仇恨、宣扬争斗、崇尚铁血、仰仗威势、夸张胜负、计较输赢、鼓荡民粹的观念和行为,就会看得一清二楚,并断然拒绝于自己的生命系统之外。大爱,是一种干净的信仰。

还要说大美。

美,不仅仅在于外貌、环境和艺术。美的概念非常宏大,蔡元培先生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正表明了一种信仰指向。

美能成为信仰吗?能。

中国近代以来,很多智者在进行国际比较后发现,中国缺少真正的宗教信仰,因此试图设定一种替代物。当时除了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外,还有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梁漱溟的“以伦理代宗教”,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孙中山的“以主义代宗教”,沈从文、朱光潜的“以文学代宗教”,等等,可见各自都希望中国民众去信仰一种他们认为的“好东西”。但他们却未必明白,一说“宗教”,就必须达到终极关怀、灵魂重建、生命回归的高度。相比之下,蔡元培的提法比较靠谱,因此被学界记住了。

其实,与宗教信仰最靠近的,恰恰就是美和艺术。想想欧洲文艺复兴,也就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家让美与宗教相融,凭此开辟了人类的一个新时代。人们常常认为,他们让宗教更美了,其实,他们在提升宗教信仰的过程中又创造了一种信仰,那就是美的信仰。例如,我这个与欧洲宗教没有太大关联的人,为什么在面对贝多芬、莫扎特、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的时候,每次都神魄俱夺、长久沉迷,而且可以无数次反复?这就是投身了美的信仰。

历来总有人把美看成是工具性、手段性的存在。这一点,连中国的老祖宗也不同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篇就说,天玄地黄、日月垂丽、山川焕绮、虎豹威武、泉石激韵,大自然都在天天做美的文章,那又何况有心智的人呢?中国古人认为,大自然产生这些美,都是“天道”。既然是“天道”就要信仰,并在这种信仰中,投入“天人合一”的创造。

人创造美,其实也就是借由感觉系统,创造一个更高贵、更自由、更愉悦的内心世界。与理念系统、权位系统相比,人的感觉系统最敏感、最共通、最难欺,因此美的创造也就更入心、更普世、更无争。在这样的创造中,人的生命被肯定、被拔擢、被共鸣,能够更完满地实现终极关怀的全部效能。因此这美就大了,称之为“大美”。

我和妻子,不管承受着多大的伤害和喧闹,只要看到一角明代飞檐、半截北魏残碑、几排灿然银杏,就会浊气全消,欣喜莫名。这很不符合社会逻辑,只能让美的信仰来解释了。因为只有信仰,才有那么神秘的阻断之力、吸附之力、转移之力。

大悟、大爱、大美,三位一体,三足鼎立,作为支点非常稳当。三者之中,大悟是起点,大爱是光照,大美是终极。

看 淡

佛教的教义如果要用最少的字来概括,那就是“悟空”。

悟空,意为觉悟万物皆空。有了这个觉悟,就能海阔天空。

但是,在中国民间,大多不会把纯粹意义上的“空”作为目标。中国人喜欢佛教,就像喜欢其他外来文化一样,取的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中庸状态,也就是中道。

例如,要让中国民众完全“看空”世间各种事物,他们心中一定会产生一系列障碍;如果降低几度,把“看空”说成是“看穿”、“看淡”、“看轻”,那就会有很多人点头了。

我虽然对佛教做过严谨的研究和阐释,但是为了对应中国民众的有效接受,也赞成中道。

相比之下,“看穿”比较彻底,“看淡”、“看轻”比较温和,我就选“看淡”吧。

《心经》说“五蕴皆空”;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十色皆淡”。五和十都是虚数,背后藏着成千上万,也就是要觉悟者看空万象,看淡万象。

第一色,觉悟者应该看淡利益。

任何人对任何利益,都不可能永久拥有。即便在拥有之时,这种拥有也包含着诸多假象。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假象中生活,因为种种假象组成了一条条完整的生态链,给众人带来了精神安慰和实际方便。为了不伤害众人,可以不彻底揭穿,却一定要劝导他们:看淡,看淡,再看淡。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必要的生活利益不难取得。如果把利益看得太重,他就会忧虑重重,心肠渐硬,逐渐变成一个物质性、竞争性、利己性的存在。即便攫取再多,也是一种豪华而又负面的生命形态。

第二色,觉悟者应该看淡名号。

即使不是觉悟者,只是脑子比较明白的人,也都知道看重名号是多么愚笨。世上大大小小的名号,都是出于颁发者临时性、偶然性的需要而设计的。可惜,历来一切为名号兴奋或苦恼的人,都在争抢那个本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实在是太可怜了。至于那些排位式名号,更是一种分割性、排斥性的游戏。一旦抢得,表面上招来掌声,暗地里招来嫉恨,明白人都会尽量躲避。

第三色,觉悟者应该看淡成功。

成功,是世俗社会最广泛的追求。但在词语学上,这两个字不具有稳定的含义;在古今中外的高层思维中,更不具有任何地位。在《老子》、《周易》中,“成功”与“失败”紧紧拥抱,不仅随时转化,而且互渗互溶。很多人常常会为“成功”订立一些目标,但在相对的序列中,这些目标也可能是失败的记号。这就像揪住了悬崖半坡上的一束草,从山脚下看是高,从悬崖上看是低,都朝夕难保。

现在很多人不屑讲“成功”了,而更喜欢讲“力量”。这种说法虽然离开了琐碎的目标而稍稍超脱,却还是离不开显摆式的比较。这种显摆甚至会提升为群体性仪式,不仅大量消耗自己,而且容易引起他人警惕,带来一系列外部压力。

天下真正伟大的力量都处于寻常状态,昼夜运行而千载不息。相反,一切爆发之力总会使各方失去自然平衡,即便一时“超重”,也会迟早“失重”。因此,人们还是应该遵从《老子》、《周易》的教诲。避开太耀眼的光,才能好生滋养。“韬光养晦”,是悟后之言。

第四色,觉悟者应该看淡欲望。

欲望的含义比较负面,其实在觉悟者看来,志向、希望、初愿、期盼,属于同一个范畴。

按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理,天下一切所谓“知”,如果尚未投入行动、完成行动,其实就是“未知”。人们怎么可以把“未知”之志当作长久志向?少年时的好奇,初中时的暗恋,毕业时的大话,都不应该成为左右今后人生的羁绊。早期的计划再好,也应该不断变通。就连文化立场相当保守的《文心雕龙》也说:“变则可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显然,不赞成固执的志向和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雨散文五十篇》

余秋雨 著

作家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版:邓 宁

编辑:徐艳玲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踏着月光的行板》:爱是在平淡岁月里默默付出

中国商业犯罪间谍小说第一人|以AI为主角 永城新作《莫莉和森克》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