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ardiology Plus 2024年第一期上线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的题为“Pan-vascular disease: what we have done in the past and what we can do in the future?”的述评,葛均波院士阐述了泛血管疾病的概念和病理生理机制,强调了不同血管区域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全局性视角对于理解和治疗这类疾病的重要性,并对泛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见解和研究方向。以下为文章概要,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览全文。

引用文本:Wong MJ, Dai YX, Ge JB. Pan-vascular disease: what we have done in the past and what we can do in the future?. Cardiol Plus 2024;9:1–5.

DOI: 10.1097/CP9.0000000000000078.

随着心血管疾病日益成为全球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泛血管疾病 (Pan-vascular disease)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泛血管疾病指的是各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特征的血管系统疾病,可导致心脏、大脑、肾脏和肢体等重要器官缺血或出血。

世界心脏联盟《2023年世界心脏报告》数据指出,心血管疾病造成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死亡, 其中高达80%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与此同时,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也揭示了我国的严峻形势:约有3.3亿人口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包括1139万冠心病、1300万中风和4530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泛血管疾病正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挑战。

动脉粥样硬化是上述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除了已知的危险因素如血脂紊乱、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外,炎症反应和免疫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这一最新认识,多项临床研究如CANTOS和COLCOT试验证实了抗炎疗法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获益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泛血管医学类似于盲人和大象的寓言,每个盲人都会遇到大象的不同部分,并得出关于该生物的不同结论。这个比喻就如同心脏病专家、神经科医生和血管外科医生等不同的医学专家根据他们的专业领域来感知和治疗血管疾病。泛血管医学的本质在于协调这些不同的观点,类似于将盲人的不同描述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大象图景。

面对泛血管疾病这一复杂难题,未来的治疗方向是全面整合,不仅着眼于炎症、血栓、胆固醇和代谢等“残余风险”的管理。多通路抗血栓药物、PCSK9抑制剂等新型胆固醇降解药物、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代谢调节药物都将是重要的治疗选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精神压力等神经内分泌因素对血管健康也有显著影响,提示我们在全面评估和干预方面采取更加综合性的举措。

在诊疗技术层面,人工智能 (AI)和多组学(Pan-omics)等尖端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精准的个体化诊疗决策。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泛血管疾病精准管理模式,结合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和生物标志物检测手段,已经在中国成立的百余家泛血管医学中心中初见端倪。

总的来说,泛血管疾病防治之路任重道远,仅依赖单一疗法是不够的。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学术界和制药企业的通力合作,共同构建以人为本、整合多学科、系统预防的全新模式,方能真正遏制这一全球重大健康威胁。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国际社会携手并肩的决心和行动至关重要。只有团结一致、携手前行,才能在这场艰难的攻坚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