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用笔变幻莫测,极尽俊逸虚和之美,但古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长期临摹“王书”,或者研究晋唐法帖,可以发现“二王”笔法体系,柔媚之气过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将中锋、涩笔等,呈现古拙意韵的技法弱化,多用侧锋、绞转笔法,上下两字笔断意连,追求秀丽飘逸之姿,所以“二王”笔法无法写宽绰、舒展的大字。

当代学者临摹这一用笔体系的法帖,容易造成绵软、轻飘等问题,幸好中唐时期,“北海太守”李邕,冲破“二王”笔法桎梏,力推雄浑、刚毅之美。

《宣和书谱》曾记载:“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邕师法王羲之,却不被“古法”束缚。

将“二王”似奇反正、若断还连的势态,加以创新改造,融合浑实笔力,以及险绝舒展的外形,尽显跌宕壮阔、宏伟峻峭之象,提高视觉冲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李邕开拓“行书入碑”先河,被后世奉为“书中圣手”,可惜他的墨迹全部失传,较出名的碑刻《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字迹剥损严重。

无法观察章法气韵、点画细节,不值得学习,如今李邕《法华寺碑》被全新修复,此作又名《秦望山法华寺碑》,写于公元735年12月,乃珍贵的剪裱孤本。

点画保存完好,字口非常清晰,可以学到精善的李邕笔法,字体行楷兼具,形态多欹侧,例如“在”字,笔画骨骼清晰,粗细对比鲜明,中间布白偏大,由此分为两半部分,力度向两方偏移。

恰好整体结构稳定,保持重心协调,再加上轻微相连的笔丝,圆融平滑的横画,尽显潇洒灵活之美,将法度与活力完美结合一体,可谓妙趣天成。

据文献记载,后世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皆取学于李邕,特别是赵孟頫,早年师法“秀逸”书风,导致作品略显庸俗、柔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中年临摹李邕法帖,增强筋骨气力,摆脱“俗书”称号,可无论赵孟頫如何练习,永远无法超越李邕,无愧于董其昌称赞:“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他认为李邕的书法,能与王羲之并肩,而且2008年7月,浙江省将他的字,纳入小学、初中的《写字》课本,足以见李邕笔法之纯正,具备“教科书”水准。

时常临摹此作,能调和“二王”笔法产生的孱弱之气,增强下笔力量感,防止软俗、纤弱等弊病,还可以掌握晋唐“古法”,运笔从容灵活、收放有序,展现生动的艺术之美。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李邕《法华寺碑》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乃纯手工装裱的经折装,比普通印刷品更还原、清晰。

采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查找,同时加入现代字注解,帮助初学者识读,这种精善度市面罕见,独此一家,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