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梅山红绿灯

在中国人寿旁边的

灰色柱子上

亮着一盏小灯

这盏灯

也被大家称为“吃货的信号灯”

每当这盏灯亮起

吃货们便会聚集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门头

也没有招牌

在这条小巷里

藏着一家露天面馆

因为煮面的阿姨姓袁

大家就叫它

“袁阿姨面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

袁阿姨是个极其“任性”的人

下雨,不开门

心情不好,不开门

最近有点累,不开门

想吃到这一口面

必须齐聚“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对刷到视频前来的美食爱好者

“跑空”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因此这家店也被网友调侃

“最会饥饿营销的面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

一起去探寻金寨一家藏在小巷子里的

“露天面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引路灯”,旁边是个定制皮带的小摊子,这就说明你找对巷子了。穿过巷口,露天的小院里,摆着三两张桌子,桌子旁边是三个炉子,一位笑眯眯的阿姨正在忙碌着,这位就是传说中的“袁阿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可不懂什么营销,因为我们没有店面,就在这摆个小摊,下岗之后给自己找个活干,也没有当作生意在做,所以就随意一点。”

一开30年,从“小杯面”到“大碗面”

袁阿姨面馆最早的一批受众,是二小(原二小)的学生,那时候袁阿姨卖的还是“小杯面”,五毛钱一杯。所以对很多在梅山上小学的人而言,来袁阿姨这里吃面,吃的不仅仅是面,更是回忆。“每年节假日,年轻人特别多,有的是在外地工作的,有的是在外地上大学,假期就来我们这吃面,一来就和我说,是吃我们家面长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之前就在梅山上学,算从小吃到大的,早上专门从江店过来的,有点馋这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过的五一假期,袁阿姨的小院里挤满了吃面的人,有假期回来重温记忆的人,也有顺着互联网来尝鲜的人。“各种地方的都有,北京、上海、武汉……他们来金寨玩,有的就住在附近,说是短视频刷到了,就来尝尝……”

看“天”吃面,主要看巷口的“灯”

“他们都说找不到,其实很好找,一开始从巷子口搬到小院里,就怕大家找不到,我就在那放了一盏灯,灯亮了就说明我炉子在热着,灯没亮你们就不用来……”袁阿姨说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一假期后面两天因为下雨,袁阿姨就忙里偷闲休息了两天。这两天,慕名而来的人可是络绎不绝。“我就站在那,看到一阵一阵的人过来想吃面,没办法,只能跟他们说,不用找了,我就是袁阿姨,面馆没营业。”

因为是露天的原因,袁阿姨的生意真的是“看天收”。“每天晚上都要看天气预报,一天都没有落下,下雨下雪肯定开不了啊,我们家这条件也不允许。”

特色烫葱,金寨人就好这一口

袁阿姨的面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主要还是源于那一锅汤。“主要还是这个汤底好,这都是我婆婆自己慢慢研究的,自己瞎琢磨,加加减减,慢慢成了自家特色。”忙的时候,袁阿姨的儿媳妇也会来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阿姨对煮面的火候掌握得也很恰当,面得硬度刚刚好。提前煮好的牛肉汤底,一直在炉子上热着,面煮好之后浇上浇头,那小味“挠”一下就上来。浇完汤底加上一把香菜,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可以上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阿姨只卖两种面,牛肉面、肉丝面,面的种类也只有两种,挂面和方便面。“方便面一直以来用的都是白象,大家认这个味道,我们也想支持一下老国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店里特色小吃,还有“自助式”烫葱和烫辣椒,算是金寨特色吃法。把一小捆生葱和辣椒放进滚烫牛肉汤底里“滚”一圈,等到微微变色就可以捞出了。“自己吃自己烫,喜欢熟一点多烫一会,喜欢生一点少烫一会,不要钱,别浪费就行。”袁阿姨和首次来吃面的食客这样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开始其实是常来吃面的邻居提议的,他们觉得我的汤底好,就想烫点小菜吃,我们就搞了点小葱和辣椒。一搞大家都觉得不错,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供不应求,一天至少要准备20斤小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露天面馆,三个沸腾的炉子,几桌吃面的食客,来往打招呼的街坊。

袁阿姨煮的面,满含着老梅山的“人间烟火气”,唤醒了回忆,熨贴了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招牌

没有门面

纯属于“吃货”严选

趁着春光正好

快喊上三两好友

一起去尝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