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有一种昆虫让很多人厌恶至极,不仅会在我们耳朵旁嗡嗡的,打扰我们的清静,还会吸我们的血,到处飞来飞去传播病毒。

每年有几十万人因为蚊子丢掉性命,所以很多人都祈求蚊子永远消失掉。

然而在广州黄埔却建立了一家养蚊子的工厂,占地高达3500平方米,而且用新鲜的羊血喂养它们。

最“可怕”的是,每个月还向外界释放出3000多万只蚊子。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呢?养蚊子是为了做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最让人厌烦的东西 ≻—●

蚊子是一种令人烦躁的小昆虫,它似乎无处不在。

当你在户外散步时,总能听到它们嗡嗡的叫声,当你躺在床上准备入睡时,它们又会在你耳边不停地飞舞,这种仅有米粒大小的小生物,如影随形地骚扰着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蚊子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上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当时的蚊子体型要比现在的大得多,有如小鸟一般。

它们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适应了各种环境,形成了现今约3600种不同品种的蚊子,不同品种的蚊子外形和大小有所不同,例如常见的白蚊伊蚊体型较小,而杂色库蚊的体型则大上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蚊子靠刺吸动物或人类的血液为生,它们可以通过感受到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判断人类或动物的方位。

当目标进入蚊子的感知范围时,它们会立即展开攻击,蚊子口器的设计非常精密,有如注射器一般,能够轻而易举地刺入皮肤,吸取血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髋火的是,只有雌蚊子才会叮咬人类或动物,它们这样做是为了从血液中获取蛋白质,以产卵繁殖后代。

而雄蚊子口器发育不全,不能吸血,它们靠植物花蜜为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正是成全了蚊子传宗接代的养分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蚊子给人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皮肤瘙痒和失眠,更严重的是,它们是多种致命疾病的过媒介,如疟疾、黄热病、登革热、寨卡病毒等。

仅疟疾一项,就每年感染2亿人,导致60万人死亡,其中80%是非洲儿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蚊虫数量,这些疾病会进一步蔓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蚊虫的骚扰,人类也在与它进行智慧角力,科学家正在研发基因驱避技术,通过植入特定基因使雌蚊失去寻找人类的能力,还有学者在雄蚊体内植入致死基因。

当它与雌蚊交配时会终止雌蚊的生育能力,这些科技手段都在朝着控制蚊虫数量的目标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民众也习惯使用蚊香、蚊帐、除蚊液等产品以避开蚊虫的袭扰。

虽然这些方法并不能根除蚊子,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它们对人的干扰,除此之外积水是蚊虫的孳生场所,因此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也是控制蚊虫的好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蚊子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亿万年,见证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它那瘦小的身躯中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人类不可能轻易消灭它们,但我们有责任与之抗争,减少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这需要科学与普及知识并进,方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蚊子”工厂 ≻—●

在广东省深圳市,有一家名为“蚊子杀手”的创业公司,他们致力于研发一种可以大规模控制蚊虫数量的技术,该公司的工厂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里面有4个车间用于培育“间谍蚊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间谍蚊子”的诞生要归功于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该细菌可以通过微注射的方式导入蚊子体内,让它们失去正常生殖能力。

公司的科学家们每天会精心挑选出雄性蚊子幼虫进行饲养,因为只有雄蚊才不会叮咬人类,当这些“间谍蚊子”与野生母蚊交配后,便会通过交配使母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从而达到控制野生蚊子数量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两年的实地试验,该公司发现在试验岛上野生蚊子的数量减少了90%以上,同时居民反映蚊虫叮咬的频率也大为降低。

目前该工厂每周可培育出数百万只“间谍蚊子”,并定期将它们释放到野外,一个月总释放量可达3000万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项“生态控蚊”技术的研发历时5年之久,最初公司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对蚊子进行了大量的基因测序工作,终于发现了能够切断蚊子生育链的沃尔巴克氏体。

接下来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蚊子的人工饲养,为了确保蚊子的健康成长,科学家们每天要定时喂食新鲜血液和充足糖分,同时控制温度湿度、定期消毒,让蚊子在无菌的环境下成长。

数万只蚊子从卵孵化至成虫每个阶段的变化都被仔细观察记录,经过反复试验优化蚊子的饲养方案,公司才最终确定了目前的生产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饲养过程中,区分蚊子雄雌是个难点,因为两性蚊子形态高度相似,要靠熟练工人在显微镜下通过体表结构判断。

为提高工作效率,公司还研发了一套图像识别算法,可以自动区分雄雌虫,除此之外工厂还配备了专业的注射设备,可以高效率对蚊子进行菌种注入,整个“间谍蚊子”的生产链已达到规模化智能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蚊子杀手”公司与多个热带地区政府都达成合作,计划在未来3-5年内大规模应用这项“生态控蚊”技术。

根据预测如果能持续稳定释放“间谍蚊子”,热带地区野生蚊虫数量将在5年内减少 80%以上。

届时长期困扰人类的疟疾等蚊媒传染病也将受到有效控制,可以说这项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改善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还有一些不同声音担心这会影响生态平衡,但是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这种生物控制方法相对传统杀虫剂更为温和环保。

只要掌握好“间谍蚊子”释放的节奏与数量,是可以避免生态问题的,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项技术都充满希望,它将成为人类探索自然、改善生活的又一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世界会因此变得更加宜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关于灭绝蚊子的争议 ≻—●

关于是否应该灭绝蚊子,支持和反对两派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而这场关于生态环境的辩论还远未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张灭绝蚊子的一方强调,蚊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死于蚊子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

仅仅是疟疾一种疾病,就导致了近50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非洲婴幼儿,如果没有蚊子作为传播,这些致命的传染病就不会感染人类。

蚊子的叮咬也会导致严重的皮肤反映、瘙痒、失眠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对蚊子灭绝的一方则强调,这会打乱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蚊子在食物链中处于关键性地位,许多动物如蝙蝠、鱼类、青蛙等以蚊子为食,蚊子的减少会导致这些动物丧失重要的食物来源。

一些科学家甚至警告,大规模灭绝蚊子可能会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此外蚊子幼虫在净化水体、分解有机物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蚊子消失,垃圾和废物的积累将严重污染水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支持蚊子灭绝的人认为,这种对环境影响可以通过人为调控来补救,例如可以培育其他种类的飞虫来取代蚊子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在水体中引入贻贝、蛤蜊等滤食性生物来发挥蚊子幼虫的清洁功能。

一些专家还指出,蚊子对许多动物来说都不是唯一食物来源,它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了,比如青蛙除了吃蚊子,也吃田螺、蝌蚪等其他动物,它们可以适应没有蚊子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这场关于蚊子的生存还是灭绝的争论仍在继续,一些科学家呼吁,在做出任何决定前,我们需要对蚊子在生态系统中的准确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评估灭绝蚊子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尤其是那些潜在的和不可预知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开发更加安全、精确的新型杀虫技术,以尽可能减少对其他生物的伤害,找到在保障人类健康与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解决方案,仍需要各界以开放和理性的态度进行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结语 ≻—●

蚊子问题确实复杂,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或许我们不应一味追求蚊子的绝迹,而应考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仍需继续研究,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找到控制蚊子数量、减少疾病传播的科学方法,这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与智慧。

我们也应该反思,蚊子问题的根源是否也与人类活动有关,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周遭的生命体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