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一放假时,朋友毛毛和男友在旅行途中,差点分手。

原因很简单:毛毛喜欢制定事无巨细的旅游计划,打卡那些热门景点;而男友则更喜欢临时起意,玩到哪算哪,主打一个“随便”。

比如,还没出发前,毛毛说假期要提前订好酒店,并找了几家发给男友看,但他不以为意,觉得酒店随时订都有。结果当天到了目的地,只剩下一些环境较差的酒店有房间。这让毛毛很不满,和他冷战了一晚。

第二天,毛毛按照计划去玩,他却怨声载道:

“行程安排得太满了吧,这样的旅行根本不是来放松的。我们就不能每天睡到自然醒,想去哪就去哪吗?”

毛毛想去打卡网红餐厅,看到人多,他掉头就走,随便在路边找了家饭馆吃面。虽然节省了排队时间,但也踩了不少雷。

就这样,旅游5天,毛毛每天都在催男友起床、出门、坐车,担心错过景点,担心要排长队,担心打乱整个旅行计划……

而男友则每天都是无所谓的态度,还劝毛毛要松弛一点,不要总是精神紧绷。但毛毛始终觉得,如果按照男友的行事风格,这趟旅行可能会出现更多“意外”。

其实在生活中,像毛毛和她男友的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一个喜欢凡事都提前计划,不喜欢“意外”,力求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一个喜欢临时起意,随心所欲,能接受各种变化和挑战,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无论是伴侣还是朋友,这两种风格完全相反的人在一起,注定会矛盾重重,甚至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那么,你更喜欢提前计划,还是临时起意呢?

哪一种生活方式,才是更好的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提前计划 VS 临时起意,哪种生活更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临时起意的人,会经常遭遇各种意外和挑战,例如:

出发前才临时买票,可能只剩下时间最赶的班次,即便夺命狂奔也最终错过;

旺季旅行不提前订酒店,可能要花多几倍的钱才能找到地方住,甚至露宿街头……

尤其在关系里,如果你总是临时起意、说变就变,不与人提前沟通、协调,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你特立独行、没有团队精神、不负责任、令人操碎心……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临时起意的生活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所以有人才会乐此不疲。

这类人的本质,接近于十六型人格中的“P人”,即知觉型人格,有以下2个好处:

1、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相对自由地活着

我想起9年前一封刷屏全网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心理学女教师顾少强留下这10个字,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带上11年的积蓄,毫无计划地踏上了寻找诗和远方的旅途,令无数人羡慕。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向往“说走就走”,却总是有太多的顾虑——工作怎么办?孩子谁照顾?钱花完了怎么办?万一遇到意外怎么办?

于是,我们想去一趟旅行,总想等没那么忙了再出发、等存够钱了再出发、等所有人凑齐时间了再出发、等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出发。

想和许久未见的老友见个面,约来约去,从“下次再见”等到“十年未见”。

想实现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又瞻前顾后,怕不稳定,怕赚不到钱,怕无法活成别人眼中优秀的样子……

我们总在担忧未来,所以压抑自己的需求,过着不敢及时行乐的生活,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

而那些临时起意就能立马行动的人,往往都是能够遵循本心、勇敢做自己的人。

TA们敢于放下一切顾虑,迎接未知的风险,最大程度地照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勇敢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因此也更容易感到自洽、快乐和满足。

2、能够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写道:“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连续不断的刹那。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但很多人总是强迫自己过“线”一样的人生,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认为遵循这样的轨道就能幸福。

而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没必要进行规划,因为人生根本不可能被规划。

如果我们一直想着将来要做的事情,想着等有机会了再去做,这其实是“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也会认为“此时此刻”是准备和忍耐阶段。

所以,我们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自己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关注自己如何度过每一个刹那,认真过好“此时此刻”。

喜欢临时起意的人,最擅长的就是享受此时此刻,拥有认真活在当下的能力。

我想起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里,李雪琴一行人临时起意,凌晨5点去一个岛上找朋友看日出,但最终没看到,她也觉得没什么,认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浪漫的一件事。

她说,“我对浪漫的定义是,兴之所起,就是乘兴而至,乘兴而归。”

深以为然。

认真地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难做到“临时起意”了。

梁文道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发现很多自愿做“996”式工作的人,都在渴望提前退休,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然后才开始享受人生。

这种想法其实是把生命劈成了两半,一半为了生活疯狂内卷,剩下的一半才真正属于自己。运气不好的话,你人生中真正的星期天只有一小块,前面六天都在受罪。

慢慢地,我们开始习惯去过一种“计划驱动型人生”

就像梁文道说的: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就是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一桩事接着一桩事。打开手机看行程表,每一件有待完成的工作,在语言学上叫‘终结性活动’,意思是说,你做这件事情的目标就是消灭它。我们的人生就由无数终结性活动构成,比如考试、念书、上大学、考研、工作之后什么时候赚到第一桶金、什么时候创业……”

这种“计划驱动型人生”可怕在哪里呢?

它会让我们变得太在意做一件事的结果,日程安排精确到每件事、每小时、每分每秒,变得总是带着“功利心”去读书、工作、生活、旅行……

然而,哪怕你按照计划去生活了,努力把目标一个个达成了,你也并不会因此觉得人生很完美,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大部分时候,你只是稍微喘口气,然后开始觉得生活好无聊、生命好空虚,失去了内心真实的欲望,失去了想要临时起意的冲动和干劲。

所以梁文道一针见血地说道:“完美的计划,通常都会完美地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并不是说提前计划的生活,就完全没有好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做计划,是缓解焦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书籍《焦虑工具箱》的作者爱丽丝·博伊斯(Alice Boyes)认为:

焦虑的人往往小心谨慎,因此TA们可以将这种倾向转化为责任心,预测潜在的不可知、不可控、不确定性,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

这样做的好处是:

  • 给当下提供行动方向,合理地管理时间,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 为变化留出弹性空间,提高抗风险能力,减少最坏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 遇到突发情况,也有PlanA、B、C等方案应对,遇到问题永远有办法解决,让事情的结局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

提前计划,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当生活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时,我们会觉得超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而且提前计划不仅有利于自己,也会造福身边的人。

当你和一个喜欢做计划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体验一种不用怎么操心的生活,只需要安心躺平,无脑享受被照顾的感觉。

比如我和朋友小婷的相处就是这样的模式。和她一起,我永远不用带脑子出门,只需乖乖听她安排,定酒店、定机票、定门票,去哪里吃饭、走哪条路线......都是她一个人搞定。只要跟她在一起,我就觉得超靠谱、超有安全感。

但要警惕的是,如果过度执着于按计划生活,就容易生出执念,害怕生活失控、人生失控,过得小心翼翼。

一旦没有如自己所愿完成计划,无法掌控一切时,又会更加焦虑,变成一个情绪易燃易爆炸的人。

在心理学中,这类表现被称作“过度准备综合症”——计划越详细,准备越周全,结果可能越糟糕。

这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例如:

想要健身减肥,第一时间不是行动,而是先制定健身计划,拆分减肥目标,去买好看的运动衫、专业的运动鞋、各种健身器材......

一顿操作猛如虎,却从春天准备到冬天,始终没有开始运动。

又或者,想要养成看书习惯,先制定一年看10本书的计划,将目标拆分到每月、每周、每天,然后开始纠结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要不要买个阅读器……结果,到年底才发现自己一本书都没看完。

还有我们对自己人生的规划——25岁前要谈恋爱、28岁前要结婚生子、30岁前要买车买房、35岁前要做到管理层……

当进度停滞时,就会不断焦虑、自我攻击,觉得“我还不够努力”“我落后别人了”……

甚至觉得“我的人生要完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内耗,没有好好体验生命的每一天。

所以说,有问题的并不是提前计划,而是当计划无法如期执行时,我们看待和应对“意外”的心态和方式。

要明确的是,提前计划,并不是为了死板地执行计划。因为我们制定计划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活得更轻松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来没有哪一种生活,是标准的理想生活。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受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教养方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对幸福人生的定义也不一样。

如果你向往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生活,那么就不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加太多条条框框,坦然享受临时起意的快乐,坦然拥抱所有的不确定性,尽情享受当下。

如果你觉得足够的秩序感和掌控感,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么就好好享受规划的过程,慢慢接近自己喜欢的模样,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们也可以两者兼容,锻炼一下提前计划的能力,尽可能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毕竟没有人能永远抵抗得了突如其来的意外。偶尔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困住时,也需要临时起意一下,去冒险、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一切发生。

演员秦海璐在一个节目中提到,她曾经对人生最初始的理想构建是24岁结婚,26岁生孩子,到了28岁就可以带着孩子到处跑。

但是到了30岁,她发现自己还没有结婚,所有计划都落空了,瞬间觉得人生“坍塌了”。

那一刻她特别难过,特别想吃爆米花。于是她就临时起意,穿着酒店的睡衣、拖鞋,游荡在上海的街头。买到爆米花之后,她一边走一边吃,突然就觉得:

“30岁不结婚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还是可以吃爆米花,味道还是一样的。”

这句话,同样给了我巨大无比的力量。

小说《清单人生》中有这样一句话:

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所有的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是的,人生最难的不是拥有别人定义的理想生活,而是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人生,并坚定地出发,去遇见、去经历,哪怕一路颠簸,状况不断,也可以好好享受沿途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希望你永远不要被“困住”,永远相信,你的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也要记得,不要因为急着到达目的地,而错过沿途的美好风景。

人生这道题,从来没有最优解。

只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书写,就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林大发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参考文献:

1.36氪:《为“焦虑”正名:焦虑是有好处的》

2.看理想:《梁文道:完美的人生计划,总会完美地失败》

3.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生活,但未来的不确定性总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时不妨学点心理学,它能让我们掌握自在生活的方式,用自己的专属笔触,书写出自己喜欢的生活。

当然,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学去调节情绪、找到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开拓靠谱的副业探索之路,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

想要学习心理学,助人渡己

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探索第二职业

点击添加壹心理·规划师

↓ 即可免费领取「1V1职业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