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很久前读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写的挽词序: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

先不管王国维前辈是不是清朝遗老,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他,主要是先生的一生基本上贯穿了清末整个历史,王国维先生生于1877年,到去世之时,中间经历了甲午战争、义和团、八国联军,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等历史事件,这中间还签署各种不平等条约,各种割地赔款,外忧内患,此乃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而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他们远渡重洋,立志学成归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岌岌可危,前途未卜的时代下,个人又如何生存发展?在这样的时代,那些公派留学的学生,本身就带着振兴中华的使命。同时,这也是他们基于对当时状况的判断所做出的个人选择。

所以才会有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的豪言,才会有前赴后继的先烈为国家之昌盛做出牺牲的壮举!

这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复兴奋斗的历程并不是简单的三年五年,而是以百年为单位的。想一想,前辈们拼命奋斗争取的是什么,是为后辈争取繁荣富强的国家,是为后辈争取自由和平的土地。

时至今日,中国所取得的进步世人皆有深刻体会,虽然仍然存在诸如环境污染,体制落后的现象,但正如北大的邓宏魁先生所说,你看中国应该怎么看,假如你把中国看成一幅画,那这幅画丑的很,这个地方污染,那个地方交通堵塞,又是腐败,又不讲民主。但是你把中国看成一个movie,这个三十年的movie非常精彩,因为她在发展,发展的非常快,而且是朝着好的发展。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很多人却恰恰以静态的目光来看待。而留学生这个群体是否选择回国,同样是动态的。今天选择留在国外并不代表一直都是,兴许某一天就回国了,那他算不算回国效力?

再说效力这个词,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危亡,贫穷落后的时代,个人的选择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个人的命运在整个国家的命运面前变得苍白无力。有国才有家,有识之士正是意识到这点,才会做出为国效力的举动。而今天,正是几十年前,百年前的前辈所憧憬和奋斗的时代,国家富强了,人民有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个人才会有机会去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一部分人,却妄想否定前辈们追求的成果,否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权利——他们有权利也有条件决定在哪求学,在哪生活。同百年前的那些爱国人士一样,这只是个人选择。而留学生这个群体中肯定也不乏希望为国效力的同胞,他们选择回国同样是个人选择,而不是因为某些人的道德绑架。

实际上在留学这个群体当中,很多人并不适合回国,他们回国一个是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没法很好的结合国内的环境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多少价值。所以回国与否还是得看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国内的环境适不适合。还有一些人回国非但不能做出贡献,甚至有还有害。比如那些机会主义者,创造的价值有限,还要占用社会资源。国家这几年也在不断通过改革吸引海外的人才,无论是大千人还是小千人,都旨在将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吸收回来。只有国内的发展环境变好了,更多出国留学的人才才愿意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