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想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王建硕曾经在博客里面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和一个很重感情的朋友聊天。为自己的在乎的人,默默地付出了很多,多得常人难以想象。甚至还是默默的付出,无论是兄弟的感情,还是爱情。但常常会受到伤害。我身边有好多这样的朋友。这让我开始思考,感情到底应该有多重,应该如何去付出。
最近的新成语中,我最喜欢的是“十动然拒”。华东科技大学的王同学花了212天为自己心仪的女孩写了16万字的情书,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重重的感情加上超出常人的付出,把这个女生放在了一个非常难办的位置,不知道该如何表现才能和这份感情匹配。拒绝虽然看似无情,但不拒绝,她如何表现才能和这份重重的礼物相对应?如果在一起了,如果不是花106天准备第二年的生日礼物,这个男生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回应?如果两个人都用重重的付出来维系这段感情,任何一方的松懈都会被另外一方理解为无情无义。这段感情就会变成一段让双方都很累,长久来说很脆弱的感情。
我看到的大多数长久的婚姻和感情,都是那种轻松的,相互欣赏却相互比较独立,在一起,但没有重到占据另外一个人的全部时间或空间,轻轻的那种感情一直持续到白发。我也看到过一些例子,爱得死去活来却不知道如何降温为一种轻轻的亲情,而把正常的过日子当作爱情的消退,或者把兄弟感情的回归当作背叛,最终反而会伤的很深。
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也很容易因为过重而出问题。如果父母一直认为自己牺牲了那么时间,做了那么多本不该做的事情,咬紧牙关含辛茹苦的把一个孩子拉扯大,那么将来对这个孩子对这份感情的反馈的期望值会有多高?很容易在长大后出现剧烈的摩擦。而有些智慧的父母,对待孩子虽然也尽心尽责,但没有牺牲太多的个人的生活,孩子长大了也告诉孩子,我为你做的不是那么多,感谢孩子从小带给自己的快乐,反而容易相处得很好。

作者的这篇博文所提出的看法可能并不是大家所赞同的,但确实是一种思路。

有句俗话叫“养儿防老”,那现在的父母养育子女是应该处于养老的目的还是出于父爱母爱,或者两者兼有呢?子女长大后是不是应该放弃个人发展,走在父母设计好的框架内?

小A觉得很多人都走入了一个误区,把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单纯地当成了冷冰冰的投资人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实际上维系父母子女间关系的,是感情。如果父母养育子女只为将来有人为自己养老,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子女因为这种压力选择回国,跟回报投资人有什么区别?

而实际情况中,很可能父母既思念子女,也希望子女为自己养老。而子女在考虑个人发展的时候,也会想到养育自己的父母。

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