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贝雕作品是手工匠人们根据天然贝壳和海螺本身的色泽、纹理、形状,经选材、磨型、雕琢、堆叠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北海贝雕技艺历经六十年文化沉淀,是中国国家级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6日,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特别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贝雕工艺品制作活动——“贝雕技艺进校园”。通过亲手制作贝雕工艺品,让大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与热情,传承非遗文化,让艺术走进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贝雕活动。黄晓红摄

近年来,北海职业学院致力于打造集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传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绽放出亮丽光彩,让青年学子在浓厚的氛围中坚定文化自信。

感受文化 校园处处有非遗

剪纸、布艺、刺绣、贝雕、金丝彩砂画……在北海职业学院向海特色文创成果展里,上千件由学校文化与传媒学院师生创作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大家驻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前,或观赏实物,或聆听讲解,或交流观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海职业学院向海特色文创品在桂林亮相“2023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北海职业学院供图

每年,北海职业学院都会举办各种面向全校师生的文化艺术展览。同时,学校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作品在校内外各大平台亮相,如学校邀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东盟教育中心留学生一同开展“品广西文化,讲中国故事——与东盟留学生一同聆听八桂之音”文化交流活动,向海特色文创品在桂林亮相“2023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学生书法作品《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在广西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书法类甲组一等奖,北海职业学院80余件展品惊艳亮相广西第七届“大艺展”,民族创意服饰在2024年“三月三”活动期间惊艳亮相流下村。在一场场展览中,师生用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共鸣,也使非遗更好地在校园普及和传承。

活动现场,上手实践的非遗技艺体验活动也有很多。学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还开设了赤江陶艺大师班,学生们在北海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芳的指导下体验赤江陶烧制技艺,用指尖触碰历史的温度。学生们拉坯、捏制、绘制图案,创作自己的作品,用心灵感受文化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与康养学院的剪纸作品在北海市图书馆里展出。邵宁宁摄

传承技艺 非遗课程成“爆款”

“剪纸形式原来如此多样!非遗进校园,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展厅里的剪纸艺术,让文化与传媒学院的同学们眼前一亮。

在很多学生的印象里,剪纸就是过年时窗户上的贴画,然而在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和教育与康养学院都开设了剪纸课程。在教育与康养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将剪纸与版画相结合,创作出时尚单品。在课程里,他们还学习了布贴画。同学们深挖《山海经》里的神话形象,并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形成一幅幅作品。“看到这些创新元素,我感到传统文化穿过时间长河与我们对望。”教育与康养学院的邵宁宁老师说。

“真是神仙讲座!”在北海职业学院每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里,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业教师不仅给学生们传授戏曲文化,而且还表演了粤剧折子戏、琵琶演奏等绝活。粤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职业学院每年都会引入名家为学生授课,带动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中华艺术瑰宝。

“我们可以近距离触摸精美的戏袍和道具,甚至可以亲身感受不同行当的绝活,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参加讲座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安卓移动开发(3)班学生姚君说。

2022年6月,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文创研发基地在北海职业学院挂牌成立。北海职业学院依托传承基地,还开设了绣球、傣族舞、太极拳、茶艺服务技术等课程。“专业课之外,北海职业学院还设有涵盖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内容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陈乐介绍。

如今,在北海职业学院校园里,运动会上的醒狮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广西三月三”学校活动现场的非遗食品吸引着校内外观众,教育与康养学院2022级托育(3)班的杨扬同学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的学生传承人……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传承,青年学子在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领略先人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

侗族服饰制作技艺进学校。北海职业学院供图

发扬传统 非遗走向新时尚

从鉴赏到技艺学习、作品创新,非遗的校园传承逐步迈向创新实践的新阶段。

“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资源库主要面向人物形象设计、首饰设计与工艺、民族服装与服饰等专业。”2022年11月,北海职业学院获得了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人物形象设计资源库项目立项,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资源库项目立项。依托该项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设立“巧手学堂”,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据了解,活动共邀请了八名非遗传承人,将疍家绣技艺、侗族刺绣、侗族服饰制作、侗族服饰制作技艺——植物染、侗族剪纸、侗族织锦技艺等非遗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育结合起来,传承工匠精神,厚植非遗底蕴,让非遗技艺能够听得见、学得来、带得走,也为学生们提供实现灵活就业的新技能。

在学习非遗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以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的方式,探寻传统非遗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老艺术技艺重焕“青春”。(莫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