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起,2008年央视报道汶川地震时采制的一条“记者采访途中路遇”的节目视频刷屏了,当年的出镜记者李小萌今天也就此录了一条分享采访心路的视频发在个人帐号上。尽管16年过去了,再看那段场景仍然怦然心动,泪眼婆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于新闻而言,那是真实的力量,是现场的力量。

要说在当年海量的抗震救灾新闻中,这条报道堪称“非主流”“非典型”。它甚至原本不在报道选题计划中,只是记者在采访途中的一次偶遇。可圈可点的是,小萌抓住了这个新闻点,并在现场交流中真情流露,一战成名,很牛;但更牛的是,当时在场的摄像记者敏锐捕捉,全程记录,最终成就经典。

灾难现场的路遇,一镜到底的记录(节目呈现是经过剪辑的,但拍摄素材一定是一镜到底),小萌掩面而泣的悲伤与灾民从容淡定的乐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彼此的问候与关切在那一刻如此的友爱温暖,这样的并非策划未经雕饰的活生生的真实场景极具带入感,令人感同身受,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重大事件,我们常常热衷于宏大叙事,但往往却是微观叙事中的小故事小人物在不经意间戳中人心,引发共情共鸣。

遥想当年汶川地震发生后,5月17日晚我和另一位同事飞成都后连夜赶到绵阳,与正在那里的电子部38所救援队汇合。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驱车试图进入震中北川,走国道省道不通,最后我们绕道从江油辗转从山路进入北川。山路颠簸崎岖,山林寂静无声,一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在疾驰,连声鸟叫都听不到,地震仿佛扼杀了这里的一切生机。

四川绵阳 背后是38所通讯应急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晨 整装待发

途中,在一处巨大的山体滑坡前,我们停下来拍摄,只见远处塌方坡面上有几个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啥。走到跟前,才得知他们都是在外地打工的本地乡民,地震后赶回来寻亲,没想到村子已经被滑落的山体掩埋,面目全非,找不到家了,只能在这里大致找个方位,给罹难的父母亲人烧纸祭奠。在狂怒的大自然面前,生命如此的脆弱与无助,那一刻让人心痛到窒息。

震中北川县 山体坍塌严重

一处被震断的桥梁

终于,我们抵达了目的地——北川县陈家坝乡,作为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这里有一支来自安徽的民间救援队正在用携带的挖掘机全力打通生命线。在救援现场,乡党委书记赵海青说:有几个村子被山体滑坡淹没了,我们现在站立的塌方下面就是一个村民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乡已经有5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失踪……。采访中途,这位皮肤黝黑疲惫不堪的50来岁的川北汉子突然泣不成声,沙哑的呜咽声让周围的很多村民跟着落泪。后来,我们了解到赵海青自己的父母和儿子也被埋在废墟下,妻子被砸成重伤,但他却根本无暇顾及。

在陈家坝采访时,我们也有一段“偶遇”,让我至今难忘。当时在一处高坡上拍摄救援队清理塌方,只见远处一小队灾民背着行囊徒步走来,为首的一位精瘦中年汉子边走边放声高歌,怀里竟抱着一只活鸡。我们迎上去,送给他们一些矿泉水,并问那汉子:为啥背井离乡还把鸡带着?他笑着说:“因为我们都还活着”,然后,丢开我们,自顾自地高歌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指16年过去,当年的很多记忆渐渐模糊,只有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和平凡人的小故事深深地镌刻在脑海,挥之不去,总是在这一天被唤醒。

汶川大地震,那是一次我们共同经历的国殇,但只有身处灾难中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哀与痛,悲与伤,血与泪。死者安息,生者坚强。我们看到的那些从容与淡定,那些笑与歌,是痛定思痛后的坚忍,是劫后余生的乐观,是勇毅前行的告白。所以,多难兴邦,苦难辉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万难生生不息。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存留在云端的新闻碎片便是历史的注脚,因为现场,让历史鲜活,因为故事,让历史不再冰冷。

晚上借宿在绵阳一处钢结构厂房里 熬夜写稿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