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发文称:

“我的硕士同学宋凯博士加拿大UBC博士,2019年4月引进到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工程系,首聘期4年,考核被学校认定不合格,降级降薪处理,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宋凯于4月2号在南京自杀去世,终年38岁。”

“宋凯,1986年7月生,2010.9-2013.6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CSC资助下出国留学,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后。2019年4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任教。然而,宋凯老师于4月2日在南京服药自尽不幸去世。 宋凯博士于2019年4月正式入职南林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副教授)。可是宋老师首聘期(4年)考核没通过,缺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学校降级降薪(由副教授降为讲师待遇),还按要求退还了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学校给宋老师提供的科研平台和给予的支持协助十分有限,又没有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团队,全靠自己孤军奋战。 宋凯性格谦逊随和,待人热情诚恳,工作认真负责,自杀前还在学校正常上班指导研究生。宋老师的妻子也是南林大的老师,轻工与食品学院副教授,育有一个2岁多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宋凯博士一路走好!

愿天堂没有非升即走、非升即降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整理

“非升即走”政策,顾名思义,是指高校教师在一定期限内若未能晋升,则可能面临降级、降薪甚至失业的压力。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比如,这一政策可能导致教师过于追求短期成果,而忽视了长远的学术积累。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教师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向,而非真正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领域。这无疑对高校的学术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其次,这一政策可能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导致团队协作精神受损。在“非升即走”的压力下,教师们可能更倾向于单打独斗,而非与他人合作。这无疑影响了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此外,这一政策可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诸如“非升即走”等高校用人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2020年底,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

上述专业人士指出,实行预聘制改革,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要科学规划入职数量,淘汰率不能太高,安定人心;要科学确定考核规则,考核要求要让“青椒”踮起脚尖能够到;要以培养为主,辅以良好待遇;要组建有学术公信力的团队来保障评聘制度的运行,让评聘过程和结果有信服力。

附:一方面青年教师非升那走、非升那降;另一方面,擅长门路者风生水起。如最近沸沸扬扬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风波。

据“时代乡贤”公号,一位朋友说,有年某地官方要搞个人才活动,要求邀请院士。有人推荐说有欧洲院士要不要?官方请不到别的,表示欧洲虽然不如我国,但好歹也是个院士,就勉为其难要了。

朋友负责接待,将其安排在最好的酒店。院士带着女友同行,说自己是国家特殊人才,搞特殊材料研究的。宴请、红包,欣然接受。最后连酒店费用,都是朋友掏的。

最有意思的一幕来了:院士女友见钱好赚,竟然把他拉进群,说里面有110个「院士」。

他进去一看,全部是什么欧洲院士、东方院士。

后来才知道,这是可以用钱申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常识流通处

关注社群公众号↓获取最新创业项目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