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主笔:彭丽颖

民庭法官

武汉大学法学硕士

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在哪里?作为一名长期办理侵权案件的法官,我下意识的反应是——建筑工地。我曾经审理过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案:小李在厂房屋顶施工,一不留神从4米多的高处摔了下来,没有安全绳,没有人员辅助,安全帽摔得稀碎。小李全身多处骨折,颅脑和智力也受到损伤。然而,这一工程层层转包,到底谁该为小李的受伤负责?

事故过程证据单薄

诉状写得很简单:小李称受某彩钢公司雇佣,跟着丈人老王,去为某建材公司的厂房安装彩钢公司生产的岩棉板,却在屋顶拆除原有彩钢瓦的过程中发生事故。历时两年多讨不到赔偿款,小李只能起诉两家公司连带赔偿全部损失。而与事故有关的证据只有一份事发后的报警记录,过程如何无从得知。

为了摸底,我电话联系了两家公司的老板,但他们陈述的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彩钢公司:建材公司上门求购岩棉板,谈好价钱后,对方又要求包安装,我们一向不负责这个,就介绍了老王。细节他们谈,我们不参与,也从没去过事发地,小李受伤与我们无关。碍于交情,我们为小李垫付了一点医药费,不料小李从建材公司要不到钱,竟转头告我们。

建材公司:彩钢公司想做我们这单岩棉板生意,拆旧和安装他们包了,但最终价格没谈拢、不了了之。事发时是早上六点多,工厂还没上班,不知道彩钢公司怎么派人混了进去,之后还串通一气,想要讹诈我们。

挂了电话,我又联系了原告律师。“工地现场的照片有吗”“老丈人接活的聊天记录还在吗”“工钱拿到过吗”,连发三问却都没有收获。

面对着单薄的证据,需要通过庭审来挖掘事实真相。小李申请了老丈人老王出庭作证,我则要求两位公司的老板务必到庭。

经验告诉我:小李口中的“老板”,除了是雇主,也不能排除发包方、合作方,甚至是介绍人的可能。因此,各方之间的交涉细节至关重要。庭前,我通过搜索加深了对彩钢行业的了解,再把自己想象成“小李”和“老王“,顺着事件的时间线经历、填补各个细节。

就这样,拿着满满两页纸的发问提纲,我走进了法庭。

证人还原事发经过

不出所料,两位老板在第一轮答辩中都惜字如金:“没见过”“不清楚”“没谈过“。

为了不让他们模糊焦点,我把问题引向老王:“老王怎么去的现场”“他在现场做什么工作”“和彩钢公司以往业务的类型”“费用怎么支付”,彩钢公司老板一口咬定:“从来没有给老王发过报酬,都是老王自己去找客户!“

等到老王出庭,相同的问题又抛了出去。老王清晰地回顾了前期工作进度,就连和两家公司洽谈时在场人员所站方位都讲得十分详细。

面对老王,彩钢公司老板改口承认带老王去过现场;建材公司老板则表示现场人很多,“可能”见过老王。

当老王翻出以往的聊天记录,证明他为彩钢公司多次干活,且公司都支付了工钱,彩钢公司老板脸色乍变。

到此,从调查的若干细节可以看出,老王等人拆装作业与彩钢公司销售岩棉板并不独立,老王与彩钢公司之间是承揽关系。而建材公司默许工人进场,就意味着他同意彩钢公司承接业务,小李受伤,他们也脱不了干系。

厘清各方责任

然而,审理还不能结束。因为小李从未意识到,老王安排他的工作、按天付他工钱,从法律上而言,老王是雇主。如果直接适用当时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老王应对小李的损失承担主要责任,两家公司层层违法转包,应在老王的基础上负连带责任。

我解释着法律规定,不出所料俩人傻眼了,老王更是急得涨红了脸:“他是要问这两位老板要钱,啷个会要到自己人头上嘛!”

“我知道你们在上海很不容易,小李受伤以后又靠你帮衬,但从法律上绕不开这一点。”几番沟通后,两人终于理解了,但是如何从两家公司拿到赔偿仍是个问题。

“这个案子里不要求三方承担连带责任,而是直接确定各自对小李的责任,也免得他们再扯皮。”为解决这个困境,我提议。和律师再三确认后,小李同意了,老王也长吁了一口气。

最终我们认为,两家公司层层转包,却都选择了没有施工资质的相对方,老王没有安排相应的保护措施,三方对本案事故的发生都存在过错;而小李疏忽大意、冒险施工,应减轻对方的责任。彩钢公司、建材公司及老王分别承担25%、30%及20%的赔偿责任。因老王垫付的医疗费已超过其责任范围,不需再承担赔付义务。

法官心语:

实践中,像小李这样的建筑工人,工作环境危险、劳动强度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维权往往较为艰难。诚然,精细分工的社会大环境下,报酬和待遇与个人产出的大小、可替代程度直接挂勾。因此,劳动力大量涌入后,他们的价值一度被急于压缩成本的经营者所轻视。

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更应当看到,这些重体力劳动者正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如今传统制造业面临劳动者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的难题。长此以往,如果都像本案的两位老板一样,只顾及眼前利益,漠视甚至侵害建筑工人的合法权利,于行业及社会的发展更加不利。社会生活的高效运转,实体经济的加速回暖,与这些工人的努力和贡献息息相关,更与全社会尊重并关注体力劳动者的价值密不可分。

因此,作为法官,我们以案件为发力点,戳破重重迷雾和谎言,用坚毅和真诚诠释法律精神,构筑权益保护网。我们也希望大家能给予这些打工人更多的关怀,不负整个社会的期待。

责任编辑 | 翟珺

人像摄影 | 施蕾

版面编辑 | 周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