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越战争中最惨烈的高地争夺战,为争夺一个不到0.1平方公里的小山丘,越军在10小时内,发射了30万发炮弹,直接将山头都削低了数米。而我军则三次出动精锐部队,甚至动用敢死队,也要虎口拔牙拿下这座高地!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风水宝地?让双方都如此重视,不惜一切代价地争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解放军炮兵打得越军彻底胆寒,不敢发动师级以上规模入侵后,双方就正式转入了小规模攻坚战。

接着解放军和越军纷纷派出团级及以下部队,展开残酷血腥的拉锯战,争夺每一处小型高地。

而其中最关键的一处高地,正是幺六七高地

说是高地,幺六七其实只是一处仅有30米高的小土坡,但它的战略位置却极为重要,面向盘龙河、背靠大小青山,两侧围满了更高的山丘,是老山地区最前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说,越军只要拿下了这里,进可当作桥头堡,退可渡河而走;而解放军只要拿下了这里,就可以据险守卫,让越军无法再前进一步。

因此,为了夺取这座不到0.1平方公里的小山丘,中越双方投入远超地区承受规模的部队,先后在此展开了三次激烈战斗,而这就是著名的“三打幺六七”。

实际上,对于这座被越军占据的高地,前进指挥部曾头疼过一阵子,打是肯定要打的,但一时无法决定派哪支部队去,因为必定是一场苦战、恶战。

早在解放军决定反击之前,越军就明白幺六七高地的重要意义,花大力气经营此地。他们刁钻地选择在高地上的洞穴和石缝内修筑工事,组织起了一张易守难攻的立体火力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在老山地区轮战的是南京军区部队,为了给越军好好的上一课,前指直接祭出了南京军区王牌,有着“天下第一师”美誉的第1军第1师。

1985年3月8日凌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第1师2团1营4个连的战士们,静静地趴伏在幺五六、幺六六、幺六七、幺六八高地前,身上挂满了露水,继续等待着上级的命令。

此次作战代号“852行动计划”,其中幺五六、幺六六、幺六八三个高地,之前已经有了争夺的经验,而夺取幺六七高地尚属首次,根本没有先例参考。

7点05分,尽管上级临时改变了战术,预定的炮火援助没有到来,但2团1营战士们还是按照预定计划,同时向4个高地发起了冲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战前我军保持了无线电静默,加上越军根本没想到我军能在夜里摸到高地前一动不动,因此不到三个小时,1营即拿下了三个高地。

只是在攻打幺六七高地时,1营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只能将潜藏在山体内的越军团团包围,等待其余三个山头战友打完前来支援。

而越军自然不是省油的灯,眼见自己即将被围,连忙呼叫了烟雾弹支援,随后向江边仓皇撤离。

最终,我军一打幺六七高地的“八五二行动计划”,取得了辉煌大胜,以牺牲30余人的较小代价,不仅歼灭越军954人,还摧毁了幺六七高地外围的两个屯兵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一打幺六七高地胜利结束后,南京军区第1军1师并没有占领高地,而是迅速撤回。

也许这时有人会问,幺六七高地的战略意义既然如此重要,是越军前进的桥头堡,我们就花代价打下来,应该牢牢占住才对,为什么还会放弃呢?

其实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第一原因,是幺六七高地不好占领。这里名为高地,实际上只是一处不到40米的小土坡,我军撤到一旁更高的156高地,更可以居高临下威慑此地。

其次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练兵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一打幺六七中,南京军区部队上到指战员、下到基层战士,以较小代价消灭了几十倍的敌军,获得了拔点攻坚战的经验,之后就该轮到其他军区部队参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支援友邦。不仅仅是85年3月发起的一打幺六七高地,包括之后的两次幺六七高地战,都是为了牵制越军,支援柬埔寨和泰国抵抗越军的“旱季攻势”。

因此到了1986年,在老山地区轮战的济南军区部队,也于1月发起了“二打幺六七”作战行动,代号“盾牌一号”。

与一打幺六七时,南京军区投入了精锐“天下第一师”第1军1师一样,这次济南军区投入的部队,也是有着“开国大典红1师”美誉的精锐第67军幺九九师。

1986年1月28日凌晨7点,随着后方开始炮火准备和无线电压制,早已埋伏多时的幺九九师五九五团4连,立马向着幺六七高地内的敌军猛扑而去。

由于后方支援到位,加上此前有了顺利占领高地的经验,4连战士们势如破竹,不到20分钟就完全压制住了越军,并站稳了阵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攻越军修筑的山洞、石缝工事中,4连吸取了上次进攻的教训,不往内部突击,而是从外部炸毁工事,将敌军闷死在碎石堆里。

最终,4连以牺牲7人的微小代价,歼灭敌军213人,摧毁大量工事和军事物资,使其短时间内无法占据高地,而4连也荣获了军区授予的“攻坚英雄连”称号。

实际上,相比起一打幺六七,二打幺六七有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第一个进步,是用时更短。一打幺六七时,由于我军沟通和协调不到位,加上准备不充分,没能及时围歼高地敌军,导致最后打了3昼夜才打完。

而二打幺六七时,我军的火炮和电子设备准备充足,部队协调一致,因此仅用了不到4个小时,即全歼越军,拿下了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第二个进步,则是我军战术明显改善。在高地上的山洞和石缝中,有越军修筑的钢筋水泥工事,我军第一次强攻吃了不小的亏,第二次我军改为实施定点爆破,极大减少了伤亡。

从中两次幺六七高地战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解放军确实是一支灵活的军队,不过更能展示解放军灵活性的,还是三打幺六七。

这是中越老山战役中最惨烈的高地争夺战,为了夺回幺六七高地,恼羞成怒的越军向这块不到0.1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连续轰炸了近10个小时,发射了30多万发炮弹,整个山头都被削平了几米。

其实在前两次攻打幺六七高地战中,我军的夜间摸进战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较小的牺牲,歼灭了几十倍毫无心理准备得越军。

第三次幺六七高地战,我军依然采用了夜间摸进战术,只是这一次越军已经有所防范,我军也没有呆板地一味猛攻,而是凭借战术灵活性,再次创造了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1月7日凌晨,47军139师417团4连突击队战士,默默地向着幺六七高地上方匍匐前进。

负责此次轮战的139师417团,隶属兰州军区,有着“夜老虎团”的美誉,十分擅长夜战和突击战,对他们来说,夜间静默行军如喝水一样简单。

事实也确实如此,6时58分,4连突击队准时摸到了越军修筑的山洞工事前。如果到早了,可能被越军提前发现,如果到晚了,又会延误此次“黑豹行动”作战计划。

稍作休整后,7点整时,随着后方开 始实施无线电压制,突击队如同幽灵一般,迅速站了起来,向着山洞内的越军猛烈扫射。

尽管越军有了心理准备,但任他们想破脑袋也没法想到,解放军竟然已经摸到了门口,因此只能向后节节败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4连突击队以瓮中捉鳖之势,不到两个小时就全歼了幺六七高地越军383人,并摧毁了高地上越军修筑的所有工事,以及囤积的所有军事物资。

直到这时候,“三打幺六七”的作战经过和前两次都差不多,不过接下来突如其来的意外,在打破了作战常规之时,也展示了我军的灵活性。

原来,越军对于解放军的第三次突袭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于是在4连突击队进洞剿灭和下山途中,发起了连绵不绝的报复性炮击。

要知道,为了阻止我军摸上高地,越军还在非必经之路埋下了大量地雷,4连突击队战士想要安全回营,需要同时躲避地下和头上攻击,可谓是九死一生。

如果是一支普通的部队,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会选择两种应对方式:第一种,躲在越军修筑的隐蔽工事内,等待炮击结束;第二种,无脑地向下猛冲,结果出现大量伤亡。

但是解放军可不是一支普通部队,4连突击队在两种选择之外,开创了第三种战法:以三三制战术,向山下迂回穿插,同时呼叫后方炮火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三三制战术比较分散,这样不仅极大地减小了地雷对4连突击队的爆炸威胁,而且三人小组又能互相照应,不至于落下战友。

其次,在长达十年的对越作战中,我军火炮始终压着越军火炮打,而呼叫炮火支援后,越军必然被压制得抬不起头,4连突击队的头顶压力也会骤减。

最后,4连突击队也不是盲目地向下冲。一方面,经过多年轮战,我军早已熟悉了越军的雷区部署习惯;另一方面,突击队在进攻幺六七高地途中,部分战士受了伤,急需治疗,因此带着受伤的战友,顶着地雷和炮火下山。

而4连凭借三打幺六七高地战中的优秀表现,获得了军委授予的“英雄四连”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