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0年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前往韩国,他们蓄势待发,将炮口对准了朝鲜。朝鲜毗邻我国东北,美国的所作所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打朝鲜,实则想将朝鲜当踏板,剑指我国东北。

毛主席当即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喊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口号。全国人民为保护革命果实不被抢走,组建起志愿军,浩浩荡荡的奔赴鸭绿江,支援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支好的队伍必须要有好的将领,但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眼见队伍出发之前,他却要求临时换将,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毛主席为何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要求换将?他换的又是哪一位将军呢?

审时度势 临阵换将

我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日寇便退出了东亚战场,朝鲜也结束了被日本殖民的现象。原本以为赶走了日寇,朝鲜可以恢复久违的和平,但事实上帝国主义国家皆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美国为了他们的亚太布局和战略,将罪恶的手伸向了朝鲜半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朝鲜一分为二,成为了两个意识形态的阵营,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虽然确定了三八线互不干扰,但在朝鲜地缘政治的影响下,朝鲜与韩国终是爆发了矛盾。

但在朝鲜强烈的攻势下,韩国一败再败,美国按捺不住,于1950年集结了联合国军,在9月登陆仁川,显而易见,他们要违抗协定,挑起战争。

美国的策略很简单,他们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攻破朝鲜后,目光便会对准我国。虽然美国打着主持正义的旗号发起这场战争,但不难看出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是想借着朝鲜为切口,继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我国东北上空时常会有美国的飞机盘旋,他们甚至将炸弹丢向了我国的人民群众,死伤惨重,让毛主席勃然大怒。

这场战争是不得不打,一是我国与朝鲜如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援助朝鲜就等于将美军抵挡在我国门外,二是美国这般肆无忌惮的挑衅我国,就是认准如今我国百业待兴,无力与他们抵抗。

因此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喊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口号,气势如虹,很快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因为我们不仅要打倒美军,同时也要告诉全世界新中国的态度,我们早已不是百年前任人欺凌的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毛主席选择领导志愿军出兵的将领,最希望的人选是林彪和粟裕,两个人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年纪尚轻,一个用兵如神,一个奇兵诡道,但这两个人却因为过去战场上旧伤的原因,无法出兵作战,最终毛主席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彭德怀。

眼见志愿军整装待发,即要出征的时候,毛主席却突然下达了命令,要求即刻换将。这让在场的志愿军们都傻了眼,自古以来将领统领底下的士兵,都是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在一起同生共死,共同进退,因而好的将领和士兵还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如果忽然换将,不仅会挫伤士兵的感情,同时也会打击士气,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这样显得我们对胜利没有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毛主席换将的决定却不是突如其来的灵感,而是在志愿军出发之前,中央紧急召开了会议。虽然林彪当时身患旧疾无法上前线作战,但在会议上他却提出了重要建议,要求将15兵团的司令员和13兵团的司令员进行调换

当时13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15兵团的司令员是邓华。如若将黄永胜换成邓华,那么邓华会率领着13兵团率先登陆朝鲜战场进行作战,这对一向喜欢争强好胜的黄永胜而言是一个打击。但毛主席听说了林彪解释的原因后,当即同意了他的要求。

命令下达之后,黄永胜却始终不懂毛主席为何会将自己与邓华对调,于是黄永胜极为不服气,想要向中央申诉,但毛主席主意已定,只说这是出于大局考虑,邓华比黄永胜更适合跨国作战先锋部队的领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何毛主席等人都更重视邓华?黄永胜与邓华之间有什么渊源?二人又分别是怎样的人呢?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邓华与黄永胜均出生于1910年,二人不仅有着相似的革命经历,就连年龄也是相仿,造就了二人在军事领域上都展现过不同的风姿。

黄永胜原名黄叙全,先是加入秋收起义的队伍,后来还跟随毛主席奔赴井冈山。当时秋收起义多数是农民,因而在面对敌军猛烈的炮火时,许多农民自知不敌纷纷退出了起义部队,而黄叙全与队伍不离不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井冈山反围剿斗争中,他总是骁勇冲到前线,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毛主席询问他的名字,得知叫黄叙全之后,毛主席半开玩笑的说道:“你这个名字,可以改为永胜,意为常打胜仗。”

此后黄叙全便改名为黄永胜,而他也没有愧对这个名字,即便在当时党内左倾错误严重的情况下,他都能领导着小队获得胜利。

在湘江战役中,面对蒋介石强烈的进攻,黄永胜领着两千多人的队伍,以最原始的白刃挥向敌军,尽管最后全队只剩几百人,但黄永胜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阴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黄永胜奔赴平型关作战,他听从林彪的指挥,粉碎了日寇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协助林彪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而后他又参加了百团大战,并且建设了晋察冀根据地,在日寇军火和人数碾压我军的时期,黄永胜深入群众,号召大家一起组织抗日队伍,以游击战的方式粉碎了日寇大规模的扫荡,取得了无数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

多年的战争经验让黄永胜迅速成长,逐渐养成了打仗勇猛、行动力果断的风格。解放战争时期,他奉命去截断廖耀湘的部队,为此黄永胜带领的部队必须要在一天的时间内抵达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距离却有两百多公里,由此可见这个任务的艰难。但黄永胜当即命令战士们只带着枪支弹药轻装上阵,为了节省时间他还切断了与组织和上级的所有联系。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生死夺速,黄永胜成功抵达目的地,拦截了廖耀湘,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而黄永胜在这场战争里冲向前线,身先士卒,与战士们一同将将廖耀湘的几万人的部队尽数堵死,为友邻部队争取了时间,同样为平津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从这里就能够窥得,黄永胜性格刚烈,勇猛冲锋。因而他对自己的作战能力十分有信心,就算以一敌百,他也能与敌军打的有来有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黄永胜的奋不顾身,邓华则要稳重,也更加文雅。邓华与黄永胜的家境不同,邓华家境颇丰,在父辈的熏陶下,知识渊博,不到十二岁的年纪便背井离乡前往外地求学。

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影响下,邓华跟随着哥哥等人,参加了农民运动,随后便加入了共产党,前往南华法政学校学习知识。

在学校邓华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军事理论,与黄永胜的实战经验不同,邓华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沉淀,喜欢从大局出发,以统筹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而邓华无论是思想觉悟还是理论基础都极为扎实,因此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跟随队伍先后参加了湘南起义,同时加入了长征的队伍,行军两万五千里,将理论和实战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战术水平稳中提升。

但当时邓华并没有在战场上发挥他的军事能力,更多的是担任政委的工作,帮助同志们解决思想负担,建设和组织队伍。当时大家还没有发现邓华的军事天赋,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邓华才大放异彩。

当时邓华领导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国民党封锁海南岛,建立了强固的防线,并且在美国的帮助下他们还有军舰。而我们只有几百条木船和机动渔船,很有可能在正面与国民党作战时,被敌军的军舰轰炸的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突破国民党的防线,邓华指挥两个团协同作战,在韩先楚等人的配合下,他们悄然闯过国民党的防线。

当时气候千变万化,海浪翻涌,渔船很有可能会被海浪打翻。但邓华知道时机不等人,下令必须闯过防线,于是在两个团互相协作和配合下,分别偷渡上岸,杀了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使得海南岛解放。

而邓华以几百条小渔船打败了国民党军舰的神话,在部队里广为流传,由此可见邓华的行军策略与黄永胜截然相反,邓华更重视战略与策略,并且喜欢以奇袭突袭的方式杀敌人一个回马枪,让敌军防不胜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毛主席为何在抗美援朝时,选择邓华作为朝鲜战争的先锋部队?

抗美援朝 协力作战

邓华和黄永胜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在作战方面也异常有缘分。抗日初期,红军改编成八路军,邓华和黄永胜便分配到一起工作。当时黄永胜的将领,邓华是政委,但在黄永胜眼里自己才是说一不二的那个人。

从作战风格便可以判断,黄永胜的性格鲜明,个性突出,因而不服管教,尤其是邓华张口理论,闭口思想,让一向不喜读书的黄永胜感到不厌其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两个人时常为作战和战术方面发生争吵,邓华一向要求稳中求胜,并且要顾全大局,但黄永胜却认为邓华太胆小怕事,喜欢一力进攻的他,对邓华的建议不屑一顾。

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黄永胜扬言要独立出去自己打,为此罗荣桓赶来批评了黄永胜,他这才偃旗息鼓。

由这件事便能看出来黄永胜纪律意识不严谨,性格散漫,而抗美援朝是一项重大的决定,尤其是先锋部队要扛起第一枪的责任,所以一定要稳中求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邓华非常擅长总结经验,他对每一场战争都记录在册,并且时刻反思和总结经验,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邓华总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其次,邓华的思想觉悟很高,他原先便担当着政委的工作,对心理和思想工作方面把握的游刃有余。美军如今集结了联合国军,超越了二战所有火力的攻打朝鲜,这一场战争实力悬殊,可谓是天壤之别,因此我军必然要抱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但这些口号喊起来容易,在战场上贯彻到底却是十分艰巨。而邓华可以为战士们梳理思想,可以以理论分析局势,为志愿军们树立胜利的信心,这是思想和精神的核心,一个部队必须要有必胜的信心和信念,才能打出胜仗,而邓华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抗美援朝的部队成分比较复杂,除却各大野战军之外,还有不少国民党的俘虏,他们也自愿入朝作战。要对他们思想进行统一,并不容易。而且每个野战部队的作战风格、领导风格都不一样,如若没有核心人物指导他们,很容易自己先四分五裂。

而邓华在担任政委和政治部工作的时候,一向懂得沟通,他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将不同部队粘合在一起,让大家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才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

相比邓华,黄永胜作战突出一个“猛”,他大小战役都能成功,可是在统筹方面却略逊邓华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黄永胜自诩他也会军事理论,但我们人民部队是新部队,不仅需要军事理论的领导,还要有思想有精神有纪律,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可以与封建部队完全区分开。但黄永胜的思想觉悟和理论基础远不如邓华扎实,因而他无法带领先锋部队开辟朝鲜战场。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策是正确的,在彭德怀的领导与邓华的配合下,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开了个好头,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换来了我国如今的和平且幸福的生活。

对于毛主席临阵换将的决定,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毛泽东两次亲自点将邓华:你去了 我放心.2015-4-28.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邓华:唯一亲历抗美援朝全程的志愿军首长,被毛泽东点将主持反登陆作战. 党史博采头条号 2020-10-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