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大多数用仪器诊断病症,而且确诊之后,才能用药。不然,医生不会贸然用药。尤其是得了重病的病人,要通过仪器诊断,才能让医生开药。而在古代,医生都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不用仪器诊断,就能确诊,而且可以直接用药。那么,医院用仪器诊病有必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西医的理论,应该很有必要。因为医生只有准确诊断病症,才能对症下药。倘若诊断错了,就会存在用错药的风险。医生可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就要统一用医疗仪器诊断。倘若放在古代,基本上不会用医疗仪器诊断,用药之后,能好了病,就算是对症下药,不能治好病,就算是没看对。病人会找别的医生,重新开药。中医不会讲究诊病的仪器检查,而是会相信“望闻问切”的奇特功效,不用花钱,直接凭借经验判断就行。而医术上的诊病手法都是经验的集合,而不是随便记录的东西。只要能用好诊病的经验,就能准确诊断病症。现在的西医完全推翻了那一套,而是相信医学仪器诊断的结果,甚至没有医学仪器诊断,医院的医生就不会开药。如此一来,医院的医疗仪器诊断就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完全成了必须要经过的过程。

在小诊所,医生会看到病人的症状之后,直接开药。因为小诊所没有医院的医疗仪器,也没有医院的医疗技术,只能应对一些小病症。倘若病人得了大病,小诊所就看不了,必须让病人另请高明。病人会到县级医院看病,进而到省级大医院看病。只要到了医院看病,就一定会经受医疗仪器的检查,也一定会在检查之后,获得医生的治疗方案。没有医疗仪器的检查,医生不会开药。这种先检查,后开药的规则成了医院默认和人们默认的潜规则,而且不可更改。从诊病治病的角度来看,医院的医生做的没错。可是,从中医的理论观点来看,西医用医疗仪器诊断,并不是必须的过程,可以略过。甚至医疗仪器诊断过程中会对人形成些微伤害,却不是病人能够觉察出来的。病人更在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然,只是空做检查,检查不出疾病,也就白花钱了。即便检查出绝症,也能让病人感到宽慰,因为在悲伤之余,他们会庆幸现在还活着,尤其是“早发现,早治疗。”就算是有效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医疗仪器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医院,或者说医院还没有大规模引进医疗仪器。人们看病大多都要找赤脚医生,不行才会进入县级医院看病,再不行就到省城医院看病。到现在还有这样的看病规律,一级一级往上走,能在哪一级看好了病,就在哪一级看,当然还和看病需要花费的钱有关系。钱多就可以到省城医院看病,钱少,就只能在农村小诊所看病了。有农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庄,看病就到小诊所,看不好就直接回家养病,听天由命。因为家里没钱看病,只能自己抗病。那个时代,人们就那么过。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人们似乎有些钱了,医疗资本进入各大医院,纷纷引进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的引入让很多医生看到了诊病的方便性,他们会让病人通过医疗仪器检查,得出结论之后,才会确定诊断方案。看似高大上,看似很有道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疾病并不需要医疗仪器诊断,直接开药就能治好。

医生之所以要病人通过医疗仪器检查,确定病症,就是要充分利用医疗仪器赚钱————为医院赚钱,或许医生有提成。病人通过医疗仪器检查之后,付出了费用,只能默认医疗仪器的准确性,默认花在医疗仪器上的钱是值得的。于是,他们大多都要接受医生的建议,要用医疗仪器检查身体。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让医疗仪器发挥巨大作用。医院会组织大巴车司机,让他们开着大巴车到农村,拉着老头老太太免费体检。体检之后,医疗仪器总会发现一些疾病,医生顺势开药,就算是赚钱了。老头老太太以为“早发现”一些疾病,“早治疗”就算赚到了,其实只不过被医疗仪器检查一遍,发现一些疾病而已。甚至很多人都被医疗仪器检查,都会发现一些所谓的疾病。其实,医疗仪器只是一种检查设备,很多检查出来的疾病无关紧要,没必要引发多大的恐慌,只需要平时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好了,没必要非得战战兢兢,非得立刻请医生开药,立刻治疗。

很多疾病没必要让医疗仪器检测,直接开药就行。倘若感冒了,都要做全身扫描,做脑部扫描,就一定是过度医疗了。得了脚气也没必要做病理检测,只需要抹一些药膏就好了。即便有人摔断了胳膊腿,正骨医生也能给捏好了,当然也没必要用医疗仪器做检查。人们之所以用医疗仪器检查,是因为不放心,或者被忽悠得不放心,才会检查。当然,也有必要的检查,但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医学仪器检查并不是必须要做的,除非需要看到身体内部的情况或者病理,也要医生秉持必要的良心,而不是过度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来看,医疗仪器诊病不一定必要,以免浪费钱,但必要的时候就要用,不能自己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