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史至今,曾诞生1位圣人、62位侯王、11位宰相、3位状元、21名著名军事将领。
族谱记载,邓州高氏为炎帝支脉,太公后裔。高姓始祖高傒是太公吕尚十一世孙,字祖望,号白兔,谥号敬仲,书称高子。高傒公之七十五世孙明远公生于元代,为名门望族。
明洪武初年,明远公携子高管勋、高天佐和高天佑,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宛南。高管勋落户于今新野县西高营村;明远公与天佐、天佑落户于邓州祁南里尹家集(今桑庄镇尹集村)。
高氏家族在邓州尹集定居后,虽然务农,却为书香门第,耕读传家,代代俱以科考为荣,把“耕读传家久,书香世泽长”作为族训而辈辈遵循不违。正是书香文化的熏陶,才奠定了高家人才辈出的良好基础。
二世祖天佐公,生于1373年,以农耕为主,兼开小饭馆、小杂货铺、做豆腐生意。公,勤俭持家,平易近人,重感情,礼往来,以善为基,以德为本,为宅心仁厚之人。卒后随父母安葬于尹集的高氏祖茔内。
二世祖天佑公,生于1376年,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以教学育人为业,社交力强,为德高望重之人。明永乐五年,高明远驾鹤西游后,高天佑迁居赵集堤南高。
天佑长子:高望,之后迁移赵集乡小王集村小庙高;次子:高恭,之后迁移罗庄乡黄龙村高王岗和高坡;三子:高泰,之后迁移堤南高高集;四子:高堂,之后迁移赵集罗家村大王庙高。
高叔祥乃明远公之9世孙,清乾隆15年生于尹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进士。1795年初任广东省海澄知县,继任福建龙溪、武平、诏安知县,后升厦门和漳州知州,晋升建宁府,台湾知府及八拜北朝史等职。在任期间,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劝农兴学,除弊兴利,敏于听断,政绩卓著。嘉庆十二年(1807)年9月,病逝于台湾府任上,享年57岁,安葬于尹集高氏茔地。
在新野县王庄乡西高营村高氏祖茔内,曾竖立着一通高氏先茔碑。这通碑是乾隆四十九年进士高叔祥,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撰文,碑帽为二龙戏珠图案,中间有“圣旨”二字。碑文约310个字,内容分四部分:一是追宗论辈,二是高姓历史,三是邓、新两地高氏明清史,四是作者抒情,全文共分九层论述。该碑现存放在西高营村部院内。
从乾隆丙子至光绪丙子的120年间,邓州高氏一门先后考中高名世、高叔祥、高振洛、高振宛、高寅生五位进士,在豫西南传为佳话,被誉为“百年五代五进士村”。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朝元老刘统勋亲笔题字“进士及第”匾额,悬挂于高氏门楣。
自明初至今,在这6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南天佐、北天佑之子孙纵贯邓州、新野,形成了名播遐迩的高氏两大族系。家族中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贤能之士,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国家作出了有益贡献,为振兴高氏家族增光添彩。
【编辑整理/吕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