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鼓励福建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深化。福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4月下旬,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深入八闽大地,学访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轨迹,调研福建在大食物观引领下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天刊发长篇通讯《民生为大——大食物观实践纪事》,敬请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兰生 白锋哲 陆军 李丽颖 蔡茂楷

(一)是“看准了”才来的

福建有两个古田,一个是古田会议的召开地上杭县古田镇,一个是隶属宁德的库区移民县古田县。

36年前,1988年7月2日,年轻的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工作,就开始了一个月的基层调研,第一站就是古田县。“我这次来古田县,是‘看准了’才来的”,这句开场白,至今还激励着古田人民。他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找到摆脱贫困的新路,发展食用菌产业是主要方向。

以古田为起点的这次闽东调研后,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大食物观,要求抓大农业,“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

1990年4月,在强调大农业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习近平同志此后又6次到古田县考察,鼓励古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而“是‘看准了’才来的”这句话,也成为古田人自豪、信心的源泉,成为他们矢志不移践行大食物观的精神动力。昔日那个库区县如今已变成“中国食用菌之都”,银耳产量占世界的90%,世界银耳看中国,中国银耳看古田。古田县成为践行大食物观“优等生”之一。

“看准了”,如同历史的隐喻,又像是思想的先声。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理念和决策。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看准了”的不二之选、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必然选择。

(二)“摆脱贫困”由此破题

从1988年7月初到8月初,燠热的盛夏,一个多月时间,习近平走遍宁德9县市。

彼时的闽东是什么样?

高山阻隔,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小农经济一统天下;是有名的“老、少、边、岛、贫”,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毫无疑问,贫困的闽东是一只弱鸟。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怎样丰满羽翼?

深度调研后,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里谈到,“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

从梁家河到正定、到厦门、再到宁德,从黄土高坡到华北平原、到沿海特区、再到贫困山乡,从一村到一县、再到一市一地,习近平同志始终在体察和思考。变的是层级和地域,不变的始终是老百姓吃饭问题。为何吃不饱饭?怎样吃饱饭?如何才能吃得饱、吃得好?

在陕西梁家河插队,他亲眼目睹过民生之艰。“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乡亲们质朴的心愿,他记在了心头。也许,大食物的种子此刻已经悄悄种下,只等春风春雨。

1982年4月,刚到河北正定县任职,习近平同志就发现,粮食高产县“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偷着到外县换红薯干吃”。他认为正定当前的现状是,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咱们实际是个“高产穷县”!他一边向上级争取减少征购,一边鼓励农民们在河滩地上种植林果、花生、瓜菜等作物,增加收入。经过一“减”一“增”,第二年正定农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52.3%。

——在粮食之外,大食物的尝试有了实践成效。

1985年6月,他到厦门任副市长,上班第三天,就带队到落后的农业县同安调研。针对山区村发展实际,他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思路,即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发展多种经营,走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食物的理念蓄势待发。

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吃饭不仅只是粮食,也不能只有粮食;增收不能只靠种地,可以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宁德破土而出。

针对背山面海的立体地貌,他提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在古田县,他拜访食用菌种植能手彭兆旺,进菇棚查菇情,强调山区多是劣势,也是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加工业。

在周宁县,他不到半年三次到林业大户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写下《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创见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

霞浦县盛产大黄鱼,“官井洋半年粮”,他说:“这是我们闽东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既要把它保护好,也要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让老百姓都富起来。”

30多年后,山还是那片山,海还是那片海,但山已不再是那片山,海也不再是那片海。曾排在全省最末的“闽东老九”一去不复返了。

一排排整齐的光伏菇棚成为古田县亮丽的风景,棚顶发电,棚下种菇,土地利用率、种植收益“双提升”;周宁县林海苍翠连绵,好生态给了林间作物天然的好品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态农业等蓬勃发展;霞浦县海上农田阡陌纵横,连片的塑胶渔排蔚为壮观,渔民们耕海牧渔,徜徉在幸福美好的日子里……

而今,率先受益大食物观思想伟力的宁德9县市,捧来了“大黄鱼之乡”“白茶之乡”“食用菌之乡”“紫菜之乡”“海带之乡”“太子参之乡”等多个称号。山海交融中,大食物观让特色资源发展为富民产业,也书写出“弱鸟先飞”的传奇。

一部宁德脱贫史,留下的是大食物观的生动演绎;而整个中国脱贫攻坚的磅礴历程,也让大食物观的理念熠熠生辉;如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大食物观的力量依然会支撑我们砥砺前行。

(三)“兵家不争之地”如何突围?

山海纵横,山脉重重。又何止是闽东!整个福建都是这样的地理格局。

福建人,常用“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自己。福建是有名的侨乡。明清海禁之后,陆上“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福建人不得不到东南亚“过番谋生”,史称“下南洋”。历史上,福建被戏称为“兵家不争之地”。山多田少不盛产粮食,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是主要原因。

农耕时代,福建绝对算不上一块福地。到了现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放在全国范围看,“先天不足”的弱项依然是农业发展的掣肘。

然而,如今行走于八闽大地,人们会不由惊叹——

武夷山连绵的绿。当最后一批春茶采摘完毕,飘香在世界各地的茶杯里。福建茶叶单产、出口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连江县成片的蓝。当新鲜美味的大黄鱼被捕捞上岸,送往大江南北的餐桌。福建大黄鱼养殖量全国第一,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福建;

古田县耀眼的白。当如花朵般绽放的银耳采收后,飞入寻常百姓家。福建栽培食用菌种类50余种,银耳等10个优势种类产量全国第一;

人们不禁好奇:山阻海隔的福建何以成了食物供给的“优等生”,又是如何成就了特色现代农业的“硬实力”?

福建人常说,福建是有“福”之地,但幸福是“建”出来的。福建第一个尝到大食物观的滋味。

从32岁到49岁,在福建工作17年半,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于此的习近平总书记,踏遍八闽的山山水水,对这片土地充满深情,也了如指掌。“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观念一转天地宽。倘若跳出“一分田”的局限,从“大食物观”视野再看,福建的山海优势明显。

福建山多,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山上树多,森林覆盖率65.12%,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绿”省份之一;竹子也多,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竹林面积的1/5。福建海岸曲折,海岸线长2804公里,岸线曲折率居全国首位;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

从宁德到福州,进而到福建全省,习近平同志大农业、大食物观理念愈发清晰。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先后出台十多份省级规划,配套系列措施,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1998年,福建省委召开六届九次全会,会上颁布两个决定,一个是《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另一个是《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这两个文件从前期调研、起草到成稿,都是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2001年,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在总体思路中贯彻大食物观,即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构筑“三个产业带”,即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产业带。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手推动培育了茶叶、水产、花卉苗木、竹林、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2014年11月、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福建考察都强调,“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2021年,福建启动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100个农业产业强镇、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这项工程的核心动作,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大圈包小圈”的发展格局——“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各地基于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聚焦主导产业,构建“圈”状发展格局,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圈”内汇聚。

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福建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依托自然禀赋、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探索、久久为功,构建起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茶叶、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

(四)全方位、多途径挖掘空间潜力!

生于山海,曾囿于山海,也必将兴于山海!

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粮食消费量下降的同时,非主粮包括肉蛋奶、菜果鱼等需求量快速上升,主粮不“主”,副食不“副”。一降一升,原因何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限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他还形象解释道,“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并以此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吃饭问题,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边是消费需求端,一边是生产供给端;一头是广大消费者需要多样化食物,一头是生产者需要拓宽增收渠道;一方面要顺应消费结构新变化,一方面要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这些都统合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之下。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成为消费升级时代的一声号角!把过去被忽视的空间利用起来,将过去被弃置的功能发掘出来,让过去被隐藏的价值显化出来,尤其要充分开掘过去的闲置资源、低效资源和潜在资源。

耕山牧海中,福建的机遇愈发凸显,践行大食物观的路径愈加明确。立足耕地资源短缺和山多海阔的现实,加快发展山区和海洋经济,从空间上打破农业发展的瓶颈。

开发“森林粮库”,靠山吃山唱山歌。广袤的森林蕴含着巨大的产能,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动物蛋白等绿色食品。背倚青山,茂林修竹,建瓯市房道镇西沶村“观山坪”山场的生态竹林,一年四季可以供应鲜笋,林下种植黄精等中药材,成为天然的“绿色粮库”。竹子还可制成生活用品和家具建材。如今,建瓯水煮笋、竹地板产量为全国最大,是全国竹集成材、竹餐厨用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打造“蓝色粮仓”,靠海吃海念海经。“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辽阔的海域蓄积着富饶的海洋物产,海上牧场里富含丰美的优质蛋白,海带、紫菜、鱼、虾、贝品类繁多。坐拥碧波,向海而行,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以“海带第一村”闻名全国。这个村一年可产海带20多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加工基地和育苗基地。

培育“工厂粮田”,设施农业前景广。“见缝插针”开发“四荒地”,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用起来,累计建设设施农业240多万亩,扶持建设标准钢架温室大棚近40万亩,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集约化育苗、物联网等先进装备技术广泛应用,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福清市恒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尖椒、螺丝椒、黄瓜、丝瓜等茄果类蔬菜反季节栽培,不但供应福建市场,还销往湖南、河南等省。

(五)科技,科技,还是科技!

践行大食物观,向“大”处拓展,靠什么?

我国古代食材不可谓不丰富,也不乏大农业的思想火花,但终究被生产力限制了发展。山与海的天然孕育总归有限,自然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出无穷尽的食物。怎么办?

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提出,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依靠科技的进步,还可以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这包括使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资源优势,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使资源的初加工变为精深加工,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

依靠科技,通过现代技术和农业装备等利器,向多维空间要“增量”,成为福建省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方向。

——向“芯”而行筑基石。

近年来,福建省重点开展优质水稻、专用“两薯”、鲜食玉米、特色果蔬、食用菌、白羽肉鸡等育种攻关与产业化项目,“十四五”期间共育成农业优新品种123个,其中自主选育出的“雪甜232”等水果玉米新品种,打破国外对水果玉米品种的垄断;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打破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销量占全国份额超15%。

出台《推进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持续建设种业体系,建设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苗种繁育场超2600家,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优良新品系。年均繁育鱼、虾、贝、藻等苗种接近2万亿单位,稳居全国海水种业规模第一,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培育出的鲍鱼新品种,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董事长林哲龙自豪地说:“我们为福建乃至全国鲍鱼育苗原良种提供了保障。”

此外,福建还陆续建成上百个国家级、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深海生物基因库、全国最大的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升级装备添威力。

连江县定海湾内的海上养殖“巨无霸”——“闽投1号”,是国内首台智能化渔旅融合半潜式深海养殖平台。走上平台如履平地,丝毫感觉不到颠簸。从小在岛边长大的卢统锋,是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感慨道:“以前最怕台风天,现在能抗15级台风,动动手机就轻松养殖。近年来,配备清洁能源、海水淡化装置,具备智慧渔业、深海养殖、产研基地、休闲旅游功能的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出现,提高了渔业养殖质量,改变了近海养殖污染大的状况,还为渔业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

上杭县大力推广应用北斗系统等大型智能农机具,通过集成北斗导航、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数据、同步数据,提高了作业效率,解放了劳动力,极大提高了“耕、种、收”作业精度、质量和收益。

——数农融合更智慧。

在位于福清的福建省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母猪戴上电子芯片住进AI“豪宅”,猪舍内配有分娩舍、配种舍、保育舍、育肥舍;智慧养殖系统自动饲喂,机器人对猪进行巡检,这样的“数智化”场景可实现1人养2500头猪。

数智化时代,传统经验无法捕捉的信息、常规技术达不到的生产力,大数据可以精准掌握、深度拓展。数字化解决方案,能为每一头猪、每一只鸡、每一尾鱼、每一株苗定制专属营养餐,让每一粒饲料都被“吃干榨净”、每一粒粮食都“物尽其用”。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监测评估食物消费,科学构建食物营养量化体系,为人们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以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这定是大农业、大食物的未来走向。

——科特派活跃田间。

在武夷山市五夫镇,由省级科技特派员、市农科所研究员江文清引入社会资本,联合省内外25位科技特派员共同参与发起组建利益共同体武夷山科力兴种业有限公司。发端于福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与效益、效率、质量更好地链接起来。多年来,福建省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7万多人(次),全年1万多名科特派在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六)要“放水养鱼”,

绝不能“竭泽而渔”

向山海要食物,不是无节制索取,不能也不应无限扩张。

广辟食物来源,绝不能对资源和环境竭泽而渔,必须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必须在保障生态安全之下,更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食物。

当年,古田县人工栽培食用菌要利用阔叶林做原料,有人反对,认为破坏了环境。习近平同志对“菇林矛盾”十分关心,他一直十分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他指出,食用菌促进了闽东的经济发展,但必须处理好食用菌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特别是和林业的关系。

于是,当地尝试用新疆的棉籽壳代替木材,充分利用秸秆类、果树枝丫类、木材加工厂的下脚料、麦麸等进行人工种植,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减少了树木砍伐,又缩短时间,提高了产量和产值。习近平同志非常支持这些做法,并大力推动。随后,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对于这段故事,福建人印象深刻。那么,该如何优化现代特色农业布局,走好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论述指明了方向。

靠山吃山,要考虑资源生态的承载力,而不是一味索取。武夷岩茶,声名远播。燕子窠生态茶园位于武夷山名镇星村镇,历史上曾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走进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茶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茶统筹”,福建生产生态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出台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倡导茶园不用化学农药,生态茶园数量居全国前列。离燕子窠不远就是大坪洲茶叶研发试验基地。永生茶业公司副总经理、“茶三代”方舟说:“生态茶园通过种植大豆、紫云英、花生、苜蓿等绿肥减少化肥使用;通过引入白日菊、小花蝽等茶园益虫,使用白僵菌、鱼藤酮、黎芦缄、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减少农药使用,实现了品质和效益双提升,发展与保护相协调。”

靠海吃海,要健康养殖逐“绿”行。持续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高效山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等模式。通过重点发展贝类和大型海藻养殖,对渔业增汇、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实现生产生态“双赢”。先后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海带)碳汇交易、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首例以海洋渔业蓝碳赔偿渔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发放全国首张海洋渔业碳票。

在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2023年福建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推行国标地膜和一膜多用等节膜技术,推广1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和30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3%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绿水青山方能金山银山。

(七)“福”字号农业品牌,

如何脱颖而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少,产量低,丰富的山海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现如今,福建人自豪地说,“福”字号产品要啥有啥、应有尽有,已经从“调入”为主扭转为“输出”为主,不断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有人观察到,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福建的第一产业占比较高。这显示出其在特色农业方面的发展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海洋经济,福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增长点。

——茶香飘海外。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清鲜甜润的坦洋工夫、清甜醇柔的福鼎白茶,花香清雅的福州茉莉花茶,花香馥郁的安溪铁观音……个个声名在外。2012年福建省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福建好茶群芳争艳、精彩纷呈。早在1915年就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坦洋工夫”红茶,近年来再度频频“出圈”海外。在位于福安市社口镇的古老茶村——坦洋村,百年红茶散发着袅袅茶香,年产茶叶400多吨,品牌价值逾46亿元。习近平同志当年离开宁德与新任书记在坦洋村交接工作时,还深情地说: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水产兴渔家。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育苗已由传统的“两藻四贝”(海带、紫菜、牡蛎、蛤、蛏、蚶)发展到鱼、虾、贝等120多个品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2023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均居全国前三;水产品出口贸易额73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36%,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大黄鱼、鲍鱼、牡蛎、江蓠、海带等养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打造“福鱼”“福鲍”“福鳗”“福参”“福藻”等一系列品牌。

——菌菇富农户。2023年福建省食用菌产值270.6亿元,居全国第二。年产万吨以上食用菌产业大县48个,产值亿元以上食用菌生产企业20家。形成古田银耳、顺昌海鲜菇、漳州杏鲍菇、罗源秀珍菇、尤溪黑木耳、南靖白背毛木耳、浦城灵芝等一批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尤溪县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把黑木耳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被誉为“招财耳”的黑木耳,一年可采收4-5茬,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达1.7亿多元。

——佳果甜四方。培育了福建百香果、平和蜜柚、永春芦柑、建宁黄花梨、福州橄榄、云霄枇杷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南国葡萄之乡”福安,葡萄园绵延如海,葡萄产区遍布该市13个乡镇129个村庄,已成为全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葡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福安巨峰葡萄获评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不只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福”字号农产品更成为南北食客餐桌上的“大食物”、全国农业版图中的拳头产品。

“福”字号农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坚持市场导向、围绕需求促进农业产供销协同发展是重要因素。农民种什么、养什么,都跟着市场走。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推动“福”字号农产品出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强化需求导向,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使“福”字号农产品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八)无论耕地多少,

粮食责任都不能少

树立大食物观,绝不能淡化“口粮安全”。实际上,大食物观是在传统粮食安全基础上再上一道“保险”。多元化食物供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膳食结构的改变也不意味着主粮地位的下降。

福建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对外依存度高,“缺粮大省”如何端牢“饭碗”,管好“粮仓”?无论耕地多少,粮食生产责任一分一毫都不能少。在全省耕地面积1398万亩、仅占全国0.73%的基础上,福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市县出台叠加配套政策,千方百计“真金白银”稳农惠粮,粮食自给率达到23%。

持续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支持发展再生稻,推广“1+N”粮经轮作、果茶园套种、设施蔬菜轮作水稻等模式,引进节水抗旱水稻品种,探索水稻旱地种植,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2023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此外,福建还将12个重要农产品品种纳入省级保障,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构建全省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收获面积、生产种子、平均亩产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为“中国饭碗”提供了高产优质的种子。每年安排资金支持三明杂交水稻稻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三明杂交水稻稻种基地是全国第一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三明市下辖的泰宁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合水稻制种生产,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2022年成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2023年制种面积4.12万亩,产量850万公斤,总产值1.3亿元。

在耕地极为稀缺的福建,当南平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玉米种植基地映入眼帘时,着实令人惊喜,浓绿的玉米棵成方连片,秸秆挺拔壮实,“总有一款玉米适合你”的招牌引人遐思。在鲜食玉米加工上,东游镇引进育苗、种植、销售、加工、秸秆回收等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育苗、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仅一产产值就达2.8亿元。“东游玉米”金字招牌越来越响,成为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企业盈利的“金色产业”。

(九)有利于民、有利于生的,

就要去干

30多年来,从在宁德首次提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到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上升为国家方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思想萌发、丰富、拓展并不断深化的过程,是福建省持续践行大食物观、探索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的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日益清晰、坚实的过程。

民为大,一切以民生利益为依归。无论是过去脱贫攻坚,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老百姓从“口腹之需”到“口腹之欲”再到“口腹之乐”,从“果腹”到“口福”再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大食物观就是一场食物创新、产业创新和生活方式创新,也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坚实底盘。

实为先,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宁德时,习近平同志就强调,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要向基层要真相、要思路、要答案。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群众的探索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扎实调研,了解实际,考验的是对人民群众的初心,考察的是洞穿规律趋势的战略眼光,也考问的是把握实际的决策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是“源头活水”?群众的基层实践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就是大食物观思想的“源头活水”,也是一切“三农”大政方针、政策举措的“源头活水”。

合为念,多目标统筹寻求最优解。既要考虑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又要着眼于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既要全方位、多途径开掘食物来源,又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还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既要立足当代人的吃饭问题,又要放眼后世子孙的持续发展,许多看似矛盾冲突的两难、多难问题摆在面前,怎么办?福建省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告诉我们,鱼与熊掌并非不可兼得,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推进,就能找到多目标统筹的最优解。

新为命,科技创新是最大变量。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大食物观的提出本身就是观念的革新,而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需要打破传统的食物来源渠道,拓宽食物固有边界,从过去的不可能中寻找可能,这些都呼唤科技力量的加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之所以高产,很多人慕名前往参观学习银耳生产技术,科研创新是关键变量。当地说,古田县光是研究食用菌生产的民间机构就有30多家。他们还说,古田县民间科研力量这么强大,首先要感谢总书记,这正是总书记当年对科研大力支持的结果。

绿为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根本要求。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以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也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相反,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方式是不会长久的,甚至会带来灾难性、毁灭性的后果。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记取的原则。

恒为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是关键。“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滴水穿石的神奇!”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对抓经济工作的感悟。践行大食物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何尝不是如此。农业发展总要有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方面的制约,没什么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一个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

凡是有利于民的、有利于生的,就要去干,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十)践行大食物观,

正当其时、未有穷期

一部人类文明史,本质上也是人类食物拓展史。

从古至今,食物的种类在不断丰富和变化,食物的边界在不断延伸和扩展,食物的概念总是在动态演变。所谓大食物,意味着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来把握食物的本质要义。简言之就是,只要能够给人类带来能量、可供食用的物质都可归为食物的范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特点,孕育出风味各异的地方“土特产”。这些“土特产”既关系产业发展,又带动农民增收,还能丰富国人的食谱,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最直接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各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多次点赞“土特产”,吐鲁番葡萄、柞水木耳、大同黄花、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延安苹果……每到地方考察,他总会看看当地的“土特产”,并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这意味着大食物观上升为国家方略走向全国。此后,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讲话中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为确保食物安全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背景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交汇,城乡消费升级、从“吃饱”到“吃好”“吃健康”与持续扩大农民增收交汇,城乡融合发展、相互赋能与乡村全面振兴交汇,大食物观连接城乡、互惠工农、贯穿“五位一体”,堪称正当其时,未有穷期。

深刻理解大食物观、切实践行大食物观、不断赋能大食物观,在新时代意义更加深远。

宋代理学大儒朱熹,在福建出生、生活、著书立说讲学。他一生热情好客,待客常就地取材山间溪头、林下水上的特产,如泥鳅、白莲、溪鱼、竹笋、野菇等,精心烹饪出富有特色、美味可口、经济实惠的朱子家宴。

时光穿梭千年,山野特产演化成特色产业,更多古人不曾品尝过的美味食物成为今人的一日三餐。养殖鲍鱼的林哲龙,指着比成人巴掌还大的绿盘鲍说:“它的名字叫‘福鲍’,福既是福建,也指福气。”“福鲍”也寓意“福报”,有山珍、有海味,一年四季瓜果香,这是福建的福气,是大食物观带来的“福报”。

食为天,民为大,食物安全是天大的事。大农业、大食物还在迭代升级,远不是完成时。当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融入每一个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口都传递出美好愉悦的独特风味,这必是国人的福气和福报。

图片作者:刘文标

监制:侯馨远 编辑:暴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