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所有的乐子人集合,立刻开始观看《歌手2024》!按理来说一档已经出过四季的节目很难再从形式或内容上吸引观众,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歌手》竟然在今年冷不丁地出了第五季。即使是此前有所耳闻,也是因为网络路透的歌手名单太过于惹眼,包括被粉丝称为「澳洲玫瑰」的Rosé。当然,当歌手第一期初舞台直播时,这一名单也被戏谑地调侃为“澳洲玫瑰变成了二手玫瑰”。不过这些话题在几天前也不过部分观众玩梗的对象,根本没有在社交平台中引发太多关注,毕竟前有梅州高速事件,后又有肥猫自杀疑云不断,一档老牌歌唱节目在宣发时耍的一点点营销心机又能成什么气候呢。

✧ 但是,当《歌手2024》宣布全场无修音直播,再加上本来认为早已抢先预定冠军的「互联网嘴替」那英被两位外国歌手差点掀翻在地,以及杨丞琳嗓子劈叉、二手玫瑰被称为“酣畅淋漓的发癫”式表演令众人乍舌,一场属于网络乐子人的共创迷因活动便揭开了序幕:先是那英一段“你上去试试”的痛苦开麦爆红短视频平台,后又将那英观看两位外国歌手表演时的面目神态与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慈禧的一句「我要洋人死」的画面拼贴,制造了各个平台的梗图出圈,叶赫那拉氏在百年之后怎么也没有想到,“战火纷飞之下,国门竟然再次被开启”。

✧如果只是梗图与几句大呼“笑死我了”的段子编排还不足以让《歌手2024》在微博上包揽若干个「爆」字,更精彩当然要属歌手韩红在今天早上一句「我是中国歌手韩红,我请战!」,被网友直指“铁特救火”(不知道这个梗的朋友可以在小破站搜索铁T救火,再回来品味这四个字的爆笑程度)。更有博主将这一次的歌手节目总结为:“从一档综艺演变成关乎民族尊严的战争……几个洋人一嗓子把中国人从内娱的繁华大梦中唱醒了,韩红作为改良派第一个站出来应战,史称韩红变法。”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行了哈哈哈哈哈哈,怎么这么好笑啊!!!

HaHaHaHaHaHa

怎么会这么好笑✶

我真的救命了✶

@TuTouSuo ™️

叶赫那拉英应该怎么也没有想到,上了个歌唱类节目竟然演出了一股慈禧开展八国联军时的悲壮意味,尤其是下场后腿软扶墙的画面不仅被B站up主当成主要分析素材,更有比赛前与比赛后被画上旗头的梗图出圈,与同姓叶赫那拉的慈禧太后成了对门,在同一个“我要洋人死”的语境里,创造出了不同的解构性趣味。

如果说慈禧面对必须打开国门,直面天朝上国的荣光早已成昨日黄花,黄粱一梦,那么今天那英同样看到了国外格莱美式歌手与国内歌手的差距。不过,两者虽然具有叙事逻辑的相似性,却又在情境意义上大为不同,前者是严肃的、关系到家国存亡的政治主权问题,后者则是娱乐化的、如同饭后谈资一般供人消遣、打发时间的节目。正因如此,通过公众饥饿二连三的内容解构与重新拼贴、结构,把娱乐性内容放置于宏大的严肃语境内,完成了一次极为矛盾的文本转化,却反而在这样的反差感里催化出了平常叙事时无法激活的笑点。

情境被语言学家罗曼·雅格布森定义为一种在符号与意义之外出现的传播交流场景,它通过传播双方的实践行动与传递的内容要素生成非特定的感知空间。当慈禧与救亡图存、民族兴亡、鸦片战争等关键词相连,叙事情境自然导向深刻的历史与政治情境,一方面需要理性地分析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中的错误决策,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侵略战争的残酷性与非人道主义的虚伪表现。

但当这样的叙事说辞被融入到一档消遣式的娱乐节目,尤其是与一位和慈禧虽同姓却也未有其他明显相同之处的明星相互联系起来时,历史语境下沉重的家国氛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有形式上保留部分特征的国内与国外,其他所有内涵均被掏空殆尽,被填入充满戏谑、毫无战争或其他暴力因素的娱乐消遣,形式与内容,两种毫不相关的、南辕北辙的东西被拼贴在一起,就注定不可能再有比这种莫名其妙的颠感更好笑的叙事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解构、重构、陌生化的结合叙事,是让一件事变好笑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大部分的喜剧作品里经常使用,例如让“饭圈场景”与“HR面试场景”相互结合,求职者刚说出「我是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求职生」,老板就需要接上「那要看看全民制作人怎么说」。场景的转移、杂糅化的融合,只要处理得好,把握住两者之间相似的部分并尽可能地忽略沉重的、与议题不相符合的内容,避免触及伦理或其他文化底线,梗图或段子便十分容易在开放化的社交媒体中出圈,形成大规模的传播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叙事的内容即使已经完成了在某一文化或历史背景中的“脱域”,即摆脱其本身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进入到新的意义场景里,但也要保持前后叙事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像是那英恰巧与慈禧同姓,身处的境地也有着鲜明的国内外竞赛(竞赛与战争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中完成了自洽)特征,为本次梗图的生成、传播提供了契机。在加上轻松愉悦的节目性质本身也拒绝承载太多的意识形态或民族政治问题,让网络乐子人们可以更加放松地进行文本的解构、内容的挪用和拼贴,获得传播的快感。

当然,本文如此一本正经地分析这件事本身也非常好笑,和叶赫那拉英的梗图出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The Art of this world

☆机械复制不只有艺术

️ / TuTouSuo Monsters /

谈到二次创作必然会涉及老生常谈却又十分精准的理论:文本盗猎者。詹金斯在同名著作中对网络文化的描述堪称典型,包括拒绝传统主导性故事模式,以贴合自身经验与传播期待的方式对文艺或影视作品进行再次生产的过程。虽然所有的文本盗猎行为并不直接与金钱货币回报相关,也无法得到与精力匹配的实际报酬,但创作者们总是乐此不疲地通过业余时间制作表情包或进行视频剪辑,奉献出日常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盈余精力,为网络热梗添砖加瓦。看起来生产者们并非从事着具有性价比的活动,实际上却早已借助传播的快感体验作为回报给予了传播者们应有的满足感。

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在谈到文化生产时将文化创作模式分为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两种,分别指代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回报而进行的文化生产,以及以精神报酬、快感享受为核心的内容创作。如今,社交媒体中两类文化传播模式同时存在,为了流量、粉丝关注与获得更多社会资本的博主,和那些为了得到娱乐休闲的网络用户一同,将本次《歌手2024》推向了群体狂欢的风口,也使这一系列的梗图、段子传播持续更新,被反复咀嚼、玩味,那英与其他歌手们的任何表情与动作细节都被放大并通过图片中的文字说明赋予了新的意义。

明星、歌手、综艺节目。这些本来在大众媒介时期被垄断化的传播资源所赋魅的对象,使其成为顶礼膜拜的少数人,如今也在更加开放、扁平化的社交媒体中被祛魅,前台与后台的行为相互碰撞,反而创造出更具有鲜明人格特征的、立体化的角色:

会说「最烦装x的人」的那英便是其中之一。

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后一位文人”的本雅明写过一篇名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文章,其中阐明了大众媒介如同通过可复制性的传播方式使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解放出来。他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并非是简单的精神内容产物,从古希腊文化时期开始,艺术与礼仪、仪式便有着无法割席分坐的关系,包括巫术礼仪、宗教礼仪等。若是打开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图册,人们都不免惊讶于基督教义对于伦勃朗、佩鲁吉诺、波提切利等人的影响,更不必说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上所画的《创世纪》了。

但是,本雅明写道:“用一张底片可以洗出许多的照片,而探究其中哪一张为本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当衡量艺术品的本真标准失效时,艺术的整个社会功能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不再是礼仪,而是另一种实践——政治。”

这里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化倾向是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政治活动,表明自身观点与诉求。显然,这并非我们今日文章所要讨论的深刻话题,但有一点无论是在文本盗猎还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均无法回避与否认的,便是公众鲜活的创造与表现能力。

即使一次席卷社交平台的迷因并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甚至与艺术创作几乎没有相互对比的可能性,但它却是所有普通人亲手摘下的明星光环,将所有原本看起来无法触及的对象拉扯下了神坛,使其恢复了日常交流的人性化、人格化特征,而非简单的完美的表演、扁平化的舞台形象。

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也是完成了一次对大众媒介所塑造出的“艺术想象”的复制式祛魅。

一个能够让人捧腹大笑的梗背后,一定是鲜活的、富有人情味的传播对象。

比如那英这些梗图,每一张我都感觉她要立刻开始说话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行了,真的要笑亖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ꕤ⋆⸝⸝ Idealism

「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

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

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

⸝⸝Spring Festival

「2025届TTS春日实验企划 」

三门学科基础知识

传播/新闻/网传/理解新传学科

⸝⸝creat new world⸝⸝

「2025届TTS新传公开课 」

让想象力夺权

DON'T CRY!!RESIST!!!